新冠肺炎疫情对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疫情倒逼改革,疫情催生新型业态,也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契机。
近年来,数字农业概念应运而生。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它们与农业生产、加工、分拣、配送、营销、客户服务等产业链的全过程发生深度融合,催生多元化表现形式的数字农业。
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已是发展趋势,数字技术正在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产业链全过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542亿元,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9.8%。
01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三部曲
2019年,我国农产品总产量19.80亿吨,其中生鲜农产品产量超过11亿吨。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曾介绍,生鲜农产品影响农民收入的弹性最大,由于存在保鲜和腐烂问题,无法及时销售的生鲜农产品损失可达20%~30%,而这一损失主要由农户承担。
“农产品采摘下来以后,我们要做消毒、保鲜这样的预处理,让农产品快速地进入商品阶段。”在阿里巴巴数字农业的第一个阶段中,首先是要实现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过程,以及从商品到品牌的过程。
第二步,实现农业的金融服务,包括农业的供应链金融和农业的保险。
农业生产需要流动资金,但在银行授信方面,农民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在于中国的信用体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在于农民的信贷需求小而散。
6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与阿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并推广“大棚贷”、“大棚险”。6月30日,网商银行也宣布将和2000个涉农县区达成战略合作,实现贷款村村通。
第三步,我们将积极筹备农业种植过程的数字化,以及种植过程对整个商品的支持。这里面会牵涉到农业技术、种子、化肥、农业、农资设备租赁,以及农业种植过程中整个农业技术服务的完整体系。
02零售电商的未来
中国消费互联网的成熟已成共识。但在消费互联网的背后,是产业互联网的巨大发展机遇。去年,盒马与广西佳年农业合作建设火龙果基地,成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一次深度结合。
农村电商的概念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来概括:用电商渠道打通农村市场。一方面,指的是消费品、工业品下乡;另一方面,指的是农产品进程。利用电商渠道,最终实现城乡双向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虽然在几年的时间里,农村电商发生了多次的流变,但无论哪一次流变,农村电商工作都没有离开“农产品上行”这一焦点。
疫情之下,部分区域农产品部分面临滞销,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来说,该如何利用电商,解决农产品上行的问题呢?下面这几点很重要:
政府应出台相应配套政策,从助农爱农的角度完善农业领域的死角与痛点问题。例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要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
受疫情封闭措施影响,很多地区老百姓外出购物难以实现,电商服务因网络优势成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消费通道,因此要发挥好农村电商网点的组织和服务作用、协调好物流配送资源、提升服务体验。
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减少物流、仓储等各个环节的费用,缩短供应链周期。
在这次疫情期间,闻远科技配合各地农村电商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完全与消费市场融合。不但从货源、货品上下功夫,还通过提升品质标准、完善供应体系等方式,多措并举,最终与消费市场并轨。
缩短流通路径与中间商流通环节,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农民收益。
疫情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的订单量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盒马、每日优鲜、美团买菜、永辉买菜、叮咚买菜等均出现蔬菜肉类供不应求的情况,多元化的平台为农村电商的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更多的销售通道,闻远科技也配合各地研发了多款针对当地的线上商城,满足了偏远县域地区群众的在线采购难问题。
从官方层面实际出发,对接大型线上交易平台,以“政府联系,企业发力”的方式推动农品上行,实现多维度多层面良性互动与操作方模式。
开展市县长线上直播等创新方式助推销售。“县长直播带货”不仅可以展现俯下身、沉下心、做实事的政府形象,也可以体现政府在新媒体时代一种新的运行状态和互动方式。通过“县长直播带货”打造爆款,不但能让滞销农产品变脱销,还能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品牌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如果从电商角度来看,下一代电商不仅仅是消费互联网的电商,通过产业互联网跟消费互联网合在一起,来真正提升零售效率、提升农业效率,这样的一种电商模式,将是中国零售业电商发展的未来趋势。
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涉及到营销、品牌、农旅、加工、种养殖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升级与持续的产业运营,需要各种业态优势互补、有机融合。
如果说过去的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那么现在来说,大数据及更多数字化应用的投入将会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进入“高速公路”。
据华为技术数据预测,到2020年,世界数字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到26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未来农业发展对信息流通性、行业连通性要求极高,数字农业,顺势发展,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农业数字化的难点在哪里?如何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在2020年8月1日国创会举办的“对话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企业家分享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农业数字化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理解。在农作物的植保和耕种方面,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已经非常发达、应用也相对广泛。但是如何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推动农业的整体发展却面临很大的困难。
专家们认为,最大的难题在于中国农村经济的主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农经济,难以在生产端有效组织起数字化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在销售端为市场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品牌农特产品。现在我们的农业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原材料生产的阶段,把田里生产出的东西直接拿去卖,很多农产品没有在当地再加工形成农特产品。因此,在农业数字化之前应该先做到农业产业化。
农业数字化面对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用两个“一公里”来概括。
●我们要认识到在生产端,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存在一个“第一公里”的问题。小农的农产品主要有三个问题不好解决,一个是包装问题,一个是信息溯源问题,一个是生产标准问题。比如说在溯源上,从田间地头到批发市场,不同产地的产品基本上就混在一起,没有可以溯源的信息了。
●在最后一公里的销售环节中,现在中国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集贸市场、早市、批发市场。生鲜电商的市场份额不到5%。这种业态就使得80%的销售无法获得数据。第一公里没有数据,最后一公里也没有数据,就没法做到精准匹配,也就无法统筹协调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到运输再到销售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
在认识到这两个“一公里”的问题后,我们就能够用两个“精”解决两个“一公里”的问题。
第一个是精准农业,比如种东西的时候农民就大体就知道卖到哪里;第二个是精品农业,满足城市人群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生产端是精准农业,消费端是精品农业,叫双精结合。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的精准管理,做到数据对称与匹配。
■ 来源 |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而墨物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