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和美乡村 查看文章

贵州市平塘县通州镇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乡风文明衔接乡村振兴走笔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时期:2020-7-31 15:19
阅读:1638 回复:0
乡村振兴,设施先行。

陡峭的山路变成了宽敞的硬化路,绿色的田野里建起了别致的小洋楼,曾经望天吃水的村民家里通了自来水……

贵州市平塘县通州镇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乡风文明衔接乡村振兴走笔


党振村新貌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完善,让通州镇迸发新的活力,铺开了乡村振兴斑斓画卷。

基础更完善 设施更齐全

从通州镇通往党振村的路,曾被人称之为“扯草坡”。原因是曾经的山路太陡,村民往返只能用手扯着草稳定,才不至于摔倒。

通往党振村的硬化路

如今再走这条路,却是大路通途的景象。“以前去镇上赶集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方便多了。”党振村村民陈建权说,硬化路的打通,让他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以前就是在家里种地,不敢发展什么产业。路通了以后,我们家就做起了‘牛’生意,养了十多头,一年下来有十多万的收入。”

党振村村主任里绍光介绍,以前的党振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别说路灯,就连通村的硬化路都没有。

2014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党振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7条主干道连通党振,家家户户通了硬化路,路边亮起了路灯,建起了村卫生室和文化阵地,金融服务、广播电视和通讯信号全覆盖。

党振村的道路建设,只是通州镇完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交通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通州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把加快道路建设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先看一组数据:

投入410万元,完成镇级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扩建项目1个,全面解决全镇32901人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99.5%以上;

农村道路硬化5条8公里,实现全镇30户以上自然村寨硬化路全覆盖;

争取资金1229.10万元,新建供电项目73个,保障了9个村2710户群众用上了安全电,放心电;

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搬迁任务456户,1918人;

实施危改新建279户,透风漏雨整治实施416户,实现了家家户户人人有安全住房。

在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振兴上,通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环境改旧貌 乡村展新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立村80岁的陶吉福每天都会坐在门前看着院子里的花台,新开的三角梅格外鲜艳。“看着门前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我心里也很高兴。”

村民们一起进行庭院美化

道路干净、院子美丽、村落整洁,两旁是葱葱绿意,远处是巍峨青山……新立村的每一处,都可见环境整治的成效。

这一切,都源于2018年6月,新立村成立互助会,多措并举按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快进键”,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生的新变化。

要改变环境,先改变观念。仅靠政府治理,难以保持长效的环境整洁,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的习惯,才是治本之策。

“以前垃圾乱丢,杂物乱放,村里一点也不美观。”新立村支书李运刚说,进一步引导村民养成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新立村在各组成立组互助会,由党员担任互助会成员,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当中。

在互助会的推动下,新立村开展了村庄大清扫、家庭卫生大保洁、个人卫生大督促,有效遏制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村寨、农户、庭院卫生秩序都得到有效治理。开展庭院硬化美化、寨规民约制定、环境卫生整治及评比、庭院文化塑造等,突出舒适化、特色化、协调化,鼓励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实现“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群众思想、干群关系”四个“大转变”。

脏有人管,乱有人治,头有人带,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养成。“现在走到哪里都感觉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村民吴占良高兴地说。

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新立村是通州镇以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通州镇严格按照《平塘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奖补办法(试行)》要求,以“三大整治”(村容村貌整治、家庭卫生整治、个人习惯政治)行动为抓手,完善了“村容村貌寨规民约、家庭卫生评比、个人习惯教育”等制度,累计投入资金1100万元硬化连户路、串寨路、庭院约3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400盏,全镇166个村民组环境卫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全镇范围内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脱贫有成效 治理更有效

新立村的互助会,在通州镇并不是个例。

为推动村民自治,通州在个村组都成了了互助会,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共建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通过互助会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和动力,让邻里生活有互助,学习有榜样,增收有平台,干事有抓手,不断提升文明程度,培育乡风文明,有效激发脱贫攻坚中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为破解农村“精神脱贫”难题和树立良好新农村风貌积累经验。

建设文化广场,安装路灯

近年来,通州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补助资金共计242万元,惠及贫困学生2266人(次),对有身体障碍9名学生,全部落实送教送关爱上门。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实现零辍学。

——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政策,基本医疗、大病医保、医疗救助累计报销补助资金42.56万元,落实补偿201人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贫困人口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覆盖困难群众446户,1054人。

——加大对村级阵地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丹平村办公阵地建设,完成新星村、金桥村、平里河村、丹平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

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改变,村民治理的有效,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通州这个地方逐渐成为现实。群众的参与激情,努力奋斗的共识,为通州铺起了通往乡村振兴的希望底色。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孙梅梅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