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此时重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谓意义深远。
一方面,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以及兑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目标年,力促新兴城镇化建设最后发力实属必然。另一方面,在当前各方面复杂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阻力不断的当下,扩大内需成为激活经济有效循环的关键所在,亟须寻找到真正具有发力潜质的重要“抓手”确保内需真正释放。
新型城镇化建设再度被决策层重视,足可见其自身对需求释放具备的巨大承载力。会议开宗明义,直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同时还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归根结底,以人为重点,实现解决居住、就业双重目标。这背后蕴含的巨大需求一旦被释放,潜力不可估量。
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布局,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互为依存。尤其是此次会议重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旨在为进城农民就业提供机会,也是当前保就业重中之重的核心要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优先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务之急,更是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泛吸纳就业的先天优势,更是现阶段配合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必将使小城市尤其是县城受益。而这些地方,正是肩负新型城镇化建设重任、吸纳农民就近市民化以及解决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
当然,有别于传统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一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量广泛吸纳就业的同时,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环保要求等都将跟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而升级,绝对不再是对以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简单复制。毕竟,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推动产业升级,人们对城市生活特别是对城镇人居环境和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便利性、舒适度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更高要求。
可以期待,人民安居乐业、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按照此前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实际上,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提前完成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而距离2020年兑现全部目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距离45%的既定目标也近在咫尺。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这背后正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成果体现。
尽管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有理由相信,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因此,推动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依托我国超过8亿人的城镇常住人口规模,挖掘消费潜力,必将对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带来根本性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