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返乡入乡创业,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近1300万人。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进行部署,重点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吸引和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俊霞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直接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质量与速度。近年来,我国乡村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结构逐步优化、素质稳定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型人才超2300万人,其中约八成是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等新型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超620万人,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逐步提升。在科技人才方面,“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分别达到7万人和51万人,有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助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在产业人才方面,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近1300万人,他们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不仅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也拓宽了广大农民的增收渠道。
同时,公共服务领域人才结构持续优化。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乡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数量195.3万人,高中专任教师从7万人增至9.1万人,村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基本与城市地区持平。医疗卫生方面,2023年全国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约为60万人,村医队伍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上升至47.6万人,每千农村人口村医数提升至2.3,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此外,专业社会工作者、村“两委”成员以及公益慈善组织工作者等社会服务人才总量超300万人,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吸引了一大批本村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加入,受教育程度提升,年轻化趋势明显。
尽管乡村人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仍难以满足乡村全面振兴的迫切需求。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水平整体偏低,老龄化趋势明显,受教育程度偏低,经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累计30天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平均年龄为56岁,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83.7%;65%的被调查村庄没有县级及以上层次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现有人才队伍距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尚有差距,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二三产业人才知识技能储备、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返乡创业人员约七成来自农民工群体,开创型、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占比不足三成。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低于发达国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稀缺,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乡村公共服务人才覆盖不全面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初级医疗领域,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短板明显。乡村治理人才中既精通农村生产经营又熟悉村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治理人员缺乏现代产业和村庄发展所需的知识体系和管理能力,难以有效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即便在农业现代化水平领先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乡村人口转移、人才外流现象仍然突出。我国小规模、细碎化的耕地资源制约了农业经营效益,农业技术装备发展相对滞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农民获益难。加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人才扎根乡村困难。乡村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且质量欠佳。农民职业教育尚未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上亿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业劳动力无法通过系统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学历。乡村人才政策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乡村人才培育、选拔、评价、使用的特殊性,过度依赖行政力量推动、未能有效结合市场机制作用,导致人才建设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需要更加科学、系统、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应进一步深化认识、找准方向,在尊重人才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充分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投入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公共投入效率,构建促进乡村人才发展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作者: 曾俊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