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服务体系,植根县域的各级农技推广队伍、市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以及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农技推广队伍秉持公益性定位,经过长期发展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目前人数约50万人。在种子种业方面,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实现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45%。在节水节肥方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建立科学用肥示范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在41%以上。在植保方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设统防统治示范区,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行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建设示范基地,组织观摩交流,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有效满足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2024年农业农村部集成推广150个农业主导品种、150项主推技术和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有力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市场化的专业服务主体,在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这支队伍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能够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技术服务,是对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2023年,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数量接近110万,从业人员约790万,服务对象数量接近1.1亿,其中服务小农户数约9400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约21.4亿亩次,托管服务对象超5700万。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是科技强农、人才兴农的重要举措,这支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10万人以上的队伍,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作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
但是,从农业农村科技服务效能整体提升的角度看,当前各类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职责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交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服务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已成为制约技术推广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瓶颈。应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培育壮大技术推广服务人才,增强技术推广服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是扩大队伍规模。鼓励各地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策略,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基层农技服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扩充特聘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队伍。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科技特派员计划、专家大院、教授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激励市场力量参与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
二是提升人员素质。构建系统化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加强专业能力建设,重点培养年轻骨干力量。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拓宽在职研修渠道,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特派员引领作用,建立“传帮带”机制,促进技术经验传承。
三是完善协同机制。推动公益性机构与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度融合,搭建公共服务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土专家”的交流平台。创新农技人员管理模式,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服务机制。支持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农技服务网络。
各地在推动壮大多元农业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人才和体系建设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已形成一批富有成效的创新模式。如,广东构建“科技专家+农技队伍+乡土专家”的新型推广体系,有力支撑了“百千万工程”实施;江西石城县探索“1+1+1+N”产学研政社联动的农技推广联盟,即发挥综合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产业科技特派团、本地农业产业科技小分队、农技推广绩效考评机制以及若干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者:龙文进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