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和美乡村 查看文章

“五个协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期:2025-4-2 14:44
阅读:184 回复:0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江苏省镇江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作为有效抓手,围绕规划设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治理“五个协同”进一步统筹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推进优势资源集聚,展现“布局规划美、人居环境美、百姓生活美、社会风尚美、村庄功能美”的全景式和美画卷。

推进规划设计协同,打造和美乡村特色集群。通过空间联动与点线成片,镇江市培育建设扬中市三江湾及北部滨江、茅山老区和丹徒世业洲三大片区,各自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全面振兴的良好格局。抓村连片,梯次培育。围绕长江岸线和茅山山脉等地理形态,结合点位空间集聚性,突破县域和镇村界限,构建连片发展格局,释放各类资源叠加效应。提前谋划6个市级片区培育库,结合中远期目标分步分类实施。突出乡貌,错位打造。立足片区资源,探索乡村一体式品牌和组团式差异发展路径,增强片区的错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茅山片区,构建“茅山老区品牌+主题”的乡村推广模式,从文化、景观、产业等方面系统打造主题场景代表作,推动乡村生态、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转化。规划衔接,横向联动。在横向协同的制度保障上,一方面,强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项目清单等衔接统一,引领片区培育和建设一体化。另一方面,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实施一把手牵头,通过建立片区内跨域会商、问题联动处理机制,沟通做好项目承载落地、社会治理、乡村建设等全过程、全要素保障。

推进乡村建设协同,展现比画还漂亮的幸福生活。镇江市始终聚焦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精准发力实现人居环境品质化。聚焦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等方面,充分考虑片区内各乡村依势而建、规模大小差距较大等问题,统筹推动人居环境全域提升。多管齐下聚力长效管护常态化。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市级地方标准,创新研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将管护成效纳入片区建设考核内容,对管护成效提升的行政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运维管护费用给予补助。多级联动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完善自然村、行政村及片区的“基础型—提升型—特色型”三级服务体系。世业洲片区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与市级医院联动设立“全科—专科联合门诊”,随时为农村居民提供零距离“云会诊”,做到“小病不出岛、大病有依靠”。

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厚植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集中连片发展为农业产业互动提供空间支撑,引导现代农业向集中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工业化理念共育产业集群。围绕各片区主导产业,推进国家、省级现代产业园和示范园建设,巩固壮大扬中河豚、丁庄葡萄、袁相大米、句容草莓等县域特色产业优势。扬中片区内,河豚等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20万平方米,刀鱼特色养殖达75万尾,依托龙头企业,打通了从河豚食材供应、生产加工到河豚食品销售的整个环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平台创新驱动。全力推进校地合作,先后吸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入驻,与江苏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院、葡萄产业研究院等农业研究平台,发展绿色低碳农业、生物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推动科研协同与产业转化双向发力。塑造特色农业品牌。形成“丁庄葡萄”“扬中河豚”等一系列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片区内形成跨村域、跨镇域乃至跨县域的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产业合作体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以核心村庄带动周边乡村整体发展。

推进富民增收协同,拓宽利益联结多元路径。片区建设将镇江各村进行联动整合,逐步实现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协作”转变,通过持续放大“戴庄经验”示范效应,蹚出一条乡村共同富裕之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共富模式,如组建三江湾强村公司、北部滨江党建联盟,串联优质农产品、乡村旅游等资源,统筹运营、一体推广和集中销售,携手推进三江湾旅游集聚区建设,深化拓展村企共建、项目经济、服务经济等增收路径。持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富农能力。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例如,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中心村大支里蔬菜专业合作社、前陵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与农户建立“专家+团队+农户”“公司+农户+标准+基地+品牌”等稳定联结机制,辐射带动片区内农户增收致富。支持“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将农业招商与“新农人”引进有机衔接,分层分类建立“新农人”数据库,组建“新农人”发展联盟,大力实施“引育管用留”全链条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活力。

推进乡村治理协同,涵养党建引领善治风尚。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全域共治为工作面,汇聚乡村治理合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放大扬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国家级试点品牌效应,持续打造夏巨桃工作室、“老娘舅”队伍等特色调解品牌,推动移风易俗、家规家训写入村民公约,构建多级联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数字赋能探索跨域协同治理。加快乡村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扩大句容“数字乡村平台”覆盖范围,提升网格管理、村务公开等服务质效,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场景的深度融合。厚植乡村文脉根基。围绕片区内茅山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展保护利用工作;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阵舞、香火戏、南乡花船等特色民间艺术,深度挖掘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在柳茹村等历史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传统村落布置村史、非遗特色展示空间,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民俗活动等文化活动,创造生活生产与文化参与的复合体验。

作者:李秋阳  江苏省镇江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