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个提升”作出系统部署。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让农民富裕富足、让乡村宜居宜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发挥好乡村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开发农业农村新功能新价值。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选择产业发展项目,实现错位发展、各展其长,不能盲目决策、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过度竞争。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现代设施农业经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规范和引导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把农民挤出去,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搞好家庭经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要大力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要多措并举稳定务工收入。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民生关切,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对城乡规划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作出部署,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对县域内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进行统一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聚焦广大农民的急难愁盼,紧扣农民特别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的实际需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注重“房前屋后”,紧盯“田边道旁”。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保护,持续做好“三北”工程建设、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稳步提升农村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转型,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民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持续深化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健全长效机制,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进一步精简优化涉农考核。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整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多措并举织密农村公共安全防护网。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增强农民法治观念,引导群众依法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