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双向奔赴塑造新型城乡关系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期:2025-2-14 18:33
阅读:1651 回复:0
城乡关系是城市与乡村之间要素配置、功能耦合以及利益结构的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割到融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前,适应计划经济逐步建立起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调整变化。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我国主要依靠向农民赋权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推动城乡关系重塑,城乡一体化程度快速提高。21世纪初,基于城乡发展的现实,我国对城乡关系作出重大调整,进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我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置于重要地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新型城乡关系。

塑造新型城乡关系,需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新型城乡关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发展规律、顺应城乡关系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城乡关系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相关部署,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对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思路的不断升华。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放宽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条件,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享受公共服务的范围和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在制度上实现并轨,并向质量均衡和水平均等方向迈进,同时城乡基础设施向联通化、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得到完善,城市反哺农村的资金支持机制不断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县城的城乡融合纽带作用不断增强;等等。城市与乡村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翼齐飞,才能更好实现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城市和乡村以及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也带来一些挑战。就城市端而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城镇化仍在持续推进,但速度放缓,这一定程度上会对以城带乡形成压力。与此同时,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2.5亿多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反映出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相对滞后,加之城市吸纳新增就业能力下降,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度。再看农村端,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补短板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面临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问题;村庄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总的来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诸多痛点、堵点。

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城与乡深度融合、美美与共。一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循序渐进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二是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有竞争力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强县富民。三是多措并举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推动优质金融服务下沉县域乡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四是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作者: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