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10月31日联合发布的新一期《饥饿热点地区严重粮食不安全预警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有22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饥饿热点地区,在未来半年内,由于地区冲突、经济危机和气候冲击等多重因素,这些地区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预计将进一步恶化。此前,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3年5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82亿人面临严重的突发性饥饿问题,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万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与粮食和农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多数远未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粮食安全也需要中国,推进农业国际合作意义重大。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
粮食安全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程度最深的领域之一。过去30年,气候变化及各类灾害事件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高达3.8万亿美元。近年来,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扰动,也给多个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造成严重破坏,冲击了全球粮食供给体系。此外,气候变化还影响着整个水循环过程,正在改变全球不同区域的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使农业的比较优势从低纬度国家转向高纬度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全球粮食安全将向着区域失衡化发展,粮食正义将遭到破坏。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农业投入成本上涨问题接踵而至。能源价格波动能通过农产品与原油市场关联渠道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农产品市场,进而抬高粮食价格。近年来,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能源消耗大幅增加,进一步推升能源供给压力。而能源既是农业生产运输的燃料产品,也是化肥、塑料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游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能源价格上涨推动全球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基本态势。2022年全球农资价格维持高位,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费用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达到2020年的2倍以上。
随着世界粮食安全形势的持续恶化,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加重,多国相继出台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世界银行调查表明,截至2024年4月22日,已有16个国家实施了22项粮食出口禁令,另有8个国家实施了15项出口限制措施。此外,地缘政治冲突也在深刻影响全球粮食生产、运输及供应。
“中国行动”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赋能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农业合作和粮食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机制平台建设方面,中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与近100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设立了近180个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并与近90个国家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在多边领域,中国深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成为农业多边合作的重要力量;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澜湄合作等多边平台中,主动设置议题,推动粮农治理体系转型,倡导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在农业经贸合作方面,中国深度融入国际农产品市场,2023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33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农产品大市场。农产品出口额位列世界第五位,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此外,中国持续深化农业投资合作,优化农业营商环境,扩大农业领域的外资利用。积极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在1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农业投资,投资流量达13.09亿美元,投资存量达281.74亿美元,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投资稳定的重要压舱石。
在农业对外援助方面,中国积极对外开展农业国际援助。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派出20多个农业援外组、近300人次农业专家,举办约500期农业援外培训,培训外国农业人员上万人。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设立以来,中国累计宣布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1.3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国际项目方面,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项目成效显著,得到各国积极响应。在东南亚方向,中国成立了澜湄农业合作中心,组织实施澜湄基金农业项目50多个,资金总额7000多万元,谋划实施“澜湄农业合作百千万行动计划”,澜湄次区域粮食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在非洲方向,中国已帮助非洲国家建立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玉米密植等先进适用技术300多项,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并通过“一省对一国”的合作模式,发挥农企和农业研究机构的主体功能,支持非洲加快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
深化农业国际合作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保障粮食顺畅流通。粮食供应链是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的综合载体。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根源并非总量供给不足,而是供应链严重受阻。为此,应着力落实“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重点工作,推动建设“产+购+储+销”一体化、现代化的国际粮食供应链,提升粮食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各环节由分散经营向一体化发展转变,优化配置全产业链资源,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建设,增强供应链的多样性,确保粮食顺畅流通。
深化多双边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化解粮食危机,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对此,要继续用好中国—东盟、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金砖国家、澜湄合作等重点机制,加强与重点合作国家和区域间的农业发展规划对接,落实好《澜湄农业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三亚宣言》《上合组织成员国粮食安全合作纲要》《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联合宣言》等地区共识,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粮食安全治理多边平台,统筹各方粮农治理需求,找到利益聚合点,扩大合作范围,聚焦贸易规则、气候变化应对、农业成本上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加强政策对话、联合研究、项目实施、能力建设、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全球粮食系统转型。2021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旨在通过确保粮食安全,让更多人远离饥饿威胁,提高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未来,我们应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的粮食安全专项行动,深度参与南北和南南粮食安全治理合作,发挥好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亚洲合作基金的作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规则和议程的设定能力,敦促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框架下承担应尽的责任义务,推动构建更健康、更持续、更公平的全球粮食系统。
作者:徐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