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赋能“村落徽州”兴业富民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期:2024-11-13 15:08
阅读:437 回复: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省级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依托特色资源找准切入点,深度挖掘各类资源要素潜力价值,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保护农村原生态、丰富农业新业态有机结合,创新推出“村落徽州”项目贷模式,努力探索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批准贷款项目37个、金额235亿元,投放90亿元,在黄山市实现所有区县全覆盖的同时陆续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

坚持党政主导。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组织优势,由地方党政主导,政府主管部门及国资(控股)公司和农发行分支机构联合谋划实施“村落徽州”项目,以市场逻辑构建乡村运营平台,参考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共同推动县(市、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黄山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制度基础。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拟定建设实施方案,牵头各方主体共同谋划实施,形成了五方成果共享良好局面,即地方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协调各方资源促进项目建设,打造生态乡村振兴样板;经营主体通过整合乡村资产、提升产品业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参与项目运营,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通过民居补偿、土地流转等每年获得稳定额外收入;农发行通过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工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了农业政策性银行自身价值。

整合资源要素。立足各地乡村资源禀赋,突出农旅互补、特色产业、休闲康养“三大特色”,围绕项目导入、产业植入、资本进入,“集中打包”乡村各类优质资源和闲置资产,推动多业态耦合共生,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负责流转项目用地,统一组织绿色生态种植,丰富项目配套供给业态,同时有效引导当地村民对稻田、茶园等采取绿色有机方法管理,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村民负责房屋供应,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障其权益基础上,主要以长期租赁等方式取得闲置民居、祖宅使用权并修缮改造,通过直接补偿或分红入股等方式,保障村民增收致富。

遵循市场规律。突出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既解决钱从何来的问题,又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产业植入激活村集体增收动能。经营主体负责管理运营,组建专业团队摸排传统村落资源状况,全面评估有形和无形资产,区分为可转让集体资产、不可转让资产、公共配套设施三类“资产包”,采用作价分红、流转租赁、托管运营等方式分类施策、集中利用;农发行负责评估融资,通过实地走访、搜寻论证、多方调研等方式,挖掘项目在徽派民居保护、村貌环境升级、土地规模经营、周边自然环境整治、农文旅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绿色生态+”“农文旅+”等信贷模式,围绕打造传统村落特色农文旅基地,深度盘活传统村落土地和闲置民房,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同步增收,真正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热钱”带动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冷资产”变成“热财富”。

发挥示范作用。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期限较长、额度较大、规模较有保障等优势,依托乡村运营平台,为国土资源整治、人居环境改善、水利交通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提供有力保障。发挥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引导当地村民发展有机稻田、茶园等特色产业。整合农林、农文旅、康养等产业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弱项。“村落徽州”项目具有较强可复制推广性,引导和带动了更多类似区域根据每个村落独特定位,设计差异化发展路径,打造不同场景。通过统筹一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村容村貌整治和乡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工作,有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同时促进乡村景色更美丽、人居环境更舒适,让古村落“活”起来、“美”起来,乡村整体“靓”起来,助力打造具有徽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者:韦亮亮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人力资源处(党委组织部)处长(部长)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