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专家视角 查看文章

让高等农林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期:2024-11-1 10:38
阅读:387 回复:0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重要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农林高校作为农林智力资源的集聚地、农林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有着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扮演着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赋予了农林高校新的重要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

对标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目前高等农林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高等农林教育的短板在哪里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林高校在办学与发展的进程中,其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还不能有效匹配,农林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方面,仍需进一步用力和发力。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林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考生报考农林专业意愿不强、农林专业学生“不安心学农、不甘心事农”的尴尬局面,农林高校毕业生在农林相关行业就业比例偏低。即使选择在基层和农村就业,也表现出较强流动性,基层农林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林高校在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还不够显著,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诉求与科技创新成果之间还不能完全匹配,农林高校科研产出与乡村实际需求、产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突破“卡脖子”问题、解决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重大需求问题,需要有组织的团队化作战,但目前农林高校高水平团队、跨学科团队、创新型团队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同时,高等农林教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蓄水池,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成效还不够显著,科技创新后备力量储备相对不足。

三是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质增效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是高等农林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功能体现。服务形式主要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一方面就“请进来”而言,农林高校在助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新农人”和高素质农民等的培育,但目前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高等农林教育所承担的培育培训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就“走出去”而言,农林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等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工作连贯性不够、队伍相对不稳定、供需对接不够紧密等现实问题;农林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建设的诸如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科普驿站、农业创新驿站、试验示范站等,虽然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持续性不强、后续投入不足甚至“空壳”等现象。

高等农林教育的短板如何变长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等重要部署和务实举措,为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农林高校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理念,关键在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更高。对于高等农林教育来说,一定要抓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刻理解和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扎实推进农林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善用“大思政课”,厚植“三农”情怀,努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用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科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生产力。高等农林教育应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关键环节,深化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农林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跨院校、跨学科立体化平台和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力争在种子安全、资源利用、生态建设、食品安全和城乡规划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解决服务乡村振兴“卡脖子”难题。不断优化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同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人才效能至关重要。农林高校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改革人才引育、队伍建设、评价考核及服务保障机制,努力培养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师资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发挥农林高校资源优势,持续巩固深化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融合优势,助力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进一步强化农林高校教师责任担当,使之努力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新型农民的培训师,在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挑大梁、当主角。

作者:赵锋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