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专家视角 查看文章

杜志雄:促进涉农企业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来源:《金融评论》
发布时期:2024-10-14 15:35
阅读:239 回复:0

促进涉农企业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杜志雄

党的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做了明确指示,指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决定》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增加农民收入除了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和用好价格、补帖和保险三位一体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工具外,通过强化现代化大农业的组织体系、提升农业经营整体效益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涉农企业是引领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截至2023年,我国已累计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9万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近7万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稳定就业约1400万人。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持续促进涉农企业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通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高度重视涉农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涉农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在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指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目标,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重点任务,以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农民主体、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然而,涉农企业在自身发展和带动农户发展两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一)涉农企业自身发展短板突出

第一,涉农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一方面,涉农企业产业链条短。以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种养殖业龙头企业占比为50%,加工业龙头企业比例为40%,休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流通业等其他企业占比不足10%②。涉农企业缺乏对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综合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布局,对全产业链整合难度大,无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这也限制了涉农企业的价值和利润提升空间,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依靠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力抵抗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涉农企业融资难。农业经营具有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涉农企业融资面临贷款期限长、担保要求不同、缺乏抵押物等挑战。与其他行业相比,涉农企业经营的高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各地除了一些代表性优质企业不愁贷款外,涉农企业获得传统融资成本普遍较高,对政府补贴等融资方式依赖重,导致融资规模小、融资渠道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是衡量和保障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以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以下简称“500强企业”)为例,2022年500强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增长较快,但研发投入额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仅为1.59%,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2.71% 的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差距明显,研发投入强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且,科研投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大,排名前十的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占500强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总额的66.47%,其他企业研发投入较小。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易导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以对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进行前瞻性布局,不利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升级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据,从企业的控股结构来看,民营及控股企业占比超过 80%。在民营涉农企业中,很多家族式或小规模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层的决策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决策效率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同时,一些涉农企业在组织架构、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方面尚不完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滞后,无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管理效率,制约了其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能力和决策水平。此外,由于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农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弱,不仅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而且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队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涉农企业联农带农机制有待完善

第一,利益分配不平衡。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涉农企业往往占据了产业链的主导地位,而小农户的获利水平相对较低。凭借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势,涉农企业逐步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掌握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通过合同种养、订单收购等方式与小农户建立供应关系。依靠较强的资源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地位,涉农企业往往能够主导定价权,进而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相反,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小农户难以在复杂的产业链条中获取更多收益,从而导致小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因此,在企业不断追求规模效益的过程中,存在压低收购价格、不公平竞争等现象,尤其是在行业下行时的过度竞争会进一步挤压小农户的利润空间,不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小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受到约束。

第二,农户参与度不高。小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薄弱,很难满足涉农企业和市场的质量标准,导致农户参与产业链经营的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方面,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小农户对传统的种养方式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技术,并且对市场需求的理解缺乏深度,不仅难以及时调整生产策略,而且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标准化,从而弱化了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小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差,品牌意识薄弱。受限于资源禀赋,小农户难以规避和化解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波动等一系列风险,维持产品高质量和稳定供给的难度较大。并且,小农户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短期收益,品牌意识薄弱,很难主动适应市场对产品信息溯源、冷藏保鲜等方面的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参与度。

第三,配套指导服务不足。涉农企业未能向农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等配套服务,限制了企业对小农户发展的带动能力。首先,企业对农户生产管理支持较为有限。企业大多更关注对原材料的采购需求,忽视了对小农户生产能力提升的投入和支持,导致尽管很多涉农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主要集中在产品收购等后端环节,而对小农户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较为有限,这使得小农户难以获得系统的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预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指导,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其次,企业在综合服务方面对农户的支持不够。由于资源禀赋制约,小农户很难独立获取足够的资金、设备以及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并且这些综合服务需要长期支持,而一些涉农企业未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企业更多地关注短期合作利益,忽视了与小农户深度合作,使得小农户难以获得持续性的综合服务支持,制约了小农户的长远发展。当前产业链融资正在普及和推广,但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部门,对小农户的金融服务均有较大深化空间。

二、注重涉农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促进农民增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议题,只有确保广大农民群众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扎实稳步推进。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通过带动小农户参与产业链分工、以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收入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因此,需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促进涉农企业发展,完善涉农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稳步增收,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从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一)推动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链和融资支持力度,降低涉农企业经营风险。首先,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根据区域、产业链环节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并且,要完善农业产业链配套体系,加强仓储、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降低涉农企业市场经营风险。其次,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扶持力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除传统贷款外,鼓励金融机构为涉农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融资服务,满足其差异化资金需求;完善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对涉农企业实施差异化的上市标准和政策支持,为有条件的涉农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通过设立涉农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到涉农领域,缓解融资难题。建立健全涉农企业征信信息数据库,支持行业协会为涉农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风险评估、诊断等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评估依据,提高贷款审核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第一,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组织涉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针对性、基础性、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健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效率。第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赋予涉农企业更大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自主权;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登记、维权等机制,保护涉农企业创新成果。第三,引导企业优化创新文化。鼓励涉农企业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明确对创新失败的宽容态度和完善相应的容错补偿政策,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三是促进管理方式变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首先,突破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引导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和监督机制,明确权责边界,提升决策科学性;引入外部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推动股权多元化,防范家族式管理决策风险。其次,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运营效率。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实现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数据协同,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智能化水平。最后,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实施股权激励、项目奖励等多元化激励方式,开展针对性的管理技能培训,注重对优秀人才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从世界范围内吸纳管理和科技优秀人才,完善绩效考核和晋升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

第一,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首先,支持小农户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提升议价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农户组织动员与培训,开展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农户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优势的认知,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与涉农企业合作的话语权。其次,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健全农民权益申诉机制,畅通农户反映诉求、维护自身利益的渠道,建立健全的纠纷调解机制,同时引导协会监督和参与分配政策制定,维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引导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产品定价和利润分配政策,确保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兼顾小农户的利益诉求,推动形成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第二,增强农户参与产业链经营的动力。首先,完善农户专业技术培训制度,提升农户经营管理能力。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的培训策略,帮助农户提升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企业对接能力,为农户与涉农企业开展平等合作奠定基础;创新培训模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模式,激发农户自主学习意识和参与现代化产业链的能力。其次,完善农资供给、技术指导等配套服务,降低农户参与成本。发挥新媒体、远程教学等手段的作用,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提高培训覆盖面和灵活性,实现精准服务,切实降低农户参与企业产业链的门槛,使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第三,健全涉农企业对小农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和监管力度,出台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支持综合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作用,降低综合服务成本,提升综合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引导企业与社会力量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服务供给队伍,推动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切实提高涉农企业为小农户提供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建立涉农企业与小农户在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本文发表于《金融评论》2024年第4期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