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经济之本、大国竞争之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助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融合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例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二是先进产业要素的融合,例如,数据、技术、信息等要素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与产业链的融合。产业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有机融合能够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可以优化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促进技术、数据、信息等生产要素共享,推动产业间分工内部化,减少信息不对称,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大幅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有效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
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当前我国产业融合发展过程面临的一些难题。一是三次产业融合不深。三次产业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发展,农业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础,制造业为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装备和硬件支撑,而服务业为农业和工业延伸提供有效载体。产业融合水平越高,产业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就越高。当前,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存在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服务业与农业融合不足,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以及服务业产业链条短等方面。一些地方也对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关系的认识还有误区,存在工业与服务业“两分法”“两张皮”现象,以及片面认为服务业比重越高就一定越好等问题。二是数实融合程度不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能够催生智能制造、共享经济、虚拟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有效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在数实融合发展中还面临着数字经济与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低、数字基础能力弱、数据市场建设不完善、数实融合体制机制不畅、数据要素流动不通畅、数据价值难实现、技术不足、资金缺口、人才缺口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三是空间融合水平不高。产业融合不仅包含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新要素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涉及产业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融合。当前,在产业空间融合发展上,还存在着产业要素流动不对等、融合范围小、局部梗阻、发展不均衡、优势难以互补、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围绕推进三次产业融合、数实融合及产业空间融合寻求破解之道。
大力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以及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方面,要广泛搭建两业融合平台体系,深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业务关联、技术渗透,加强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数据服务、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更好满足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发展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建成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此外,针对服务业产业链条短问题,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对接,有效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增值能力。
全面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三次产业的渗透融合,着力提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实融合走深走实。另一方面,要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同时强化数字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市场建设,建立大数据交流、互动、共享平台,构建完备的数据确权、定价、流动和交易制度,有效规范数据资源的采集、开发和保护,促进数据资源的转让、共享和创新利用,推动数据价值更好实现。
有序推进产业空间融合。产业融合是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在推进产业空间融合中,一方面,要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建要素互通、环境共享、良性互动体制机制,推进城市产业要素充分向农村流动,实施城乡产业对口合作、对口带动行动,依托城市产业有效激发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东部的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中西部广泛搭建高匹配的产业承接平台,创新东中西部产业对接机制,共建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互补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加强产业空间融合的政策引导,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统筹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重点方向,实现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良好局面。作者:李许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