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农业农村部:夏粮再创新高 秋粮长势平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期:2024-7-26 10:25
阅读:263 回复:0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参加并介绍了当前“三农”领域有关情况。据悉,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今年夏粮增产72.5亿斤,达到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01、面积稳住了、单产提高了

  “今年夏粮增产72.5亿斤,是在近九年里,夏粮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这对稳定物价、稳定老百姓的预期,作用是很明显的。”韩俊说道。

  韩俊表示,今年夏粮能够获得丰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面积稳住了,这是增产的基础。据介绍,今年夏收小麦面积3.46亿亩,在历史高位上再增加了47.5万亩。另一方面,单产提高了。“今年夏收小麦亩产提高了10公斤,增产幅度是2.6%,是近五年单产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我们测算了一下,单产的提高对夏粮增产的贡献率超过90%。”

  夏粮虽然实现了“开门红”,但随着入夏以来,局部地区旱涝急转,使得秋粮生产形势引起全社会关注。秋粮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高于去年,但是成灾面积同比减少600多万亩,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韩俊指出,现在是“七下八上”防汛抗旱的关键期,也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农业农村部将时刻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尤其是要盯紧主产区和重灾区。对积水农田加快排涝降渍;对受旱地块想尽所有办法,广辟水源及时浇灌;对绝收地块因地制宜改种补种。

  “要加快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现在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也包括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同志下沉一线,要进村入户蹲点包片,要精准精细指导服务,奋力夺取秋粮和全年农业的丰收。”韩俊说。

  而对于畜牧业生产和供应形势,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则表示,在生猪方面,发展势头向好,产销两旺。从能繁母猪看,6月份的存栏量4038万头,相当于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5%,处在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从中大猪存栏看,6月末存栏量同比下降6.4%,但考虑到猪价回升后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加,市场供应总体上是有保障的。在肉牛和奶牛方面,由于供应惯性增长,短期内价格还会在低位运行,养殖脱困难度较大,下一步还要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

  02、多措并举推进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针对农业科技发展,韩俊指出:“农业农村部全力改善农业科技装备设施条件,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个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3.2%,这个数据比2012年大体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一些差距。为此,农业农村部将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突出整体效能抓体系。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集中力量推动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发挥好国家实验室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整体工作格局中有什么定位,科研机构、涉农大学、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全局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考核评价,优势互补、同向发力,着力提升整体效能,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第二,突出产业应用导向抓创新。坚持科研命题要从产业中来,科研成果要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坚持面向产业征集需求、面向场景研究示范、面向用户评价验收,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第三,突出“最后一公里”抓转化。要努力打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全链条,改革提升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带动引领作用,完善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企业等开展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四,突出激发动力活力抓人才。要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筛选一批农业科研单位,探索开展科研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在农业领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