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旨在指导省、市、县三级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应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近年来,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成为农村传统要素变革以及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治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以及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在多个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在基础设施方面,高速互联网连接正在向农村地区延伸。到2023年底,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亿,5G网络已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覆盖,数字“接入鸿沟”正在快速弥合。在农村电商方面,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智慧农业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户和涉农企业开始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在乡村治理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正在加快向乡村延伸覆盖,极大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其中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很高,全国具备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基本全覆盖。在生态环境方面,通过数字赋能的精准农业、智能灌溉和环境监测系统,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搞“面子工程”和形式主义,各地应该立足资源禀赋差异,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从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不过,在实践层面,数字乡村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部分地区调查研究不充分,未能完全实现因地制宜、系统规划、突出特色;不少地方尚未建立起乡村数据收集机制和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数字乡村数据呈现“散、微、乱”等现象;适农型数字技术及应用的研发投入与创新还不足,数字乡村建设缺乏健全的信息服务体系。此外,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数据安全问题不时出现,农民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手段,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对此,应稳妥施策。
一方面,在《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法规,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包括政府拨款、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途径,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地数字乡村建设的跟踪指导和资金使用监管,推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提升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育培训和数字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打造数字乡村安全生态。
作者:李国正 李正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