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持续迎来政策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三四个月内多次被高规格会议或文件提及,并不多见。
产业发展好了,乡村才能兴旺。乡村振兴推进以来,乡村产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但主体不强、链条短、带动不足、同质化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实现持续增收仍面临诸多挑战。面对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倒挂,面对农民增收新形势和产业业态新情况,乡村产业发展被寄予更多期待。
现在发展乡村产业,不像过去就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而是要在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以广度来说,各地落实大食物观取得积极成效,很多过去的山珍海味现已成为平常食品。以深度而言,一些地方发挥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优质量,把农业建成了“六次产业”。乡村产业要处理的关系较多,既要考虑资源禀赋又要适应市场变化,既要用好本土在乡力量又要吸引返乡创业人才,但共同着眼点是富民增收。为此要分类施策,把握重点,突出抓好三类产业。
第一类是粮油等大宗产品,重点是节本提效、延链增值。我国粮食供求依然是紧平衡,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发展大宗产品,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补贴、价格、保险手段,支持农民种粮务农。同时,还要依靠市场力量延链强链,提升品质、丰富业态。当前乡村产业集群化趋势显现,表现是建园、构链、组群。主产区应加快布局或引入农产品加工,逐步补上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短板,全链条带动效益提升。
第二类是乡村特色产业,重点是适度规模、做精做优。2023年,我国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万个。特色产品效益通常比大宗产品好,但最怕过量供给、恶性竞争,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消费者认可的特色。近年来,西南、西北部分地区农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在于抓住了“特”字。要加强产业监测,适时发布预警,引导经营主体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力争适度规模、适度竞争。
第三类是帮扶产业,重点是巩固成果、分类提升。这一类是特殊产业,主要由脱贫地区享受各类帮扶政策发展起来的。帮扶产业虽特殊,多由外部力量援助而生,但后续发展依然要尊重产业规律。对市场前景广阔、链条比较完备的,要创响区域公用品牌,促进集聚融合发展。对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的,要支持升级冷链物流加工转化等设施,促进加工增值。对暂时经营困难的,采取就业奖补、信贷支持等帮助其渡过难关,促进资产盘活。
现实中,很多地方在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往往规模越来越大、用工越来越少、农户获益度越来越低。这固然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但也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让农民参与并享受更多增收机会。涉农项目资金要支持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类型,把联农带农作为享受政策优惠的条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产业共同体。
乡村产业发展没有止境,也会面临不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发展乡村产业要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有些举措可能短期不会立刻看到效果,但此时的每一小步,对未来都是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