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五大难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期:2024-1-22 16:18
阅读:3408 回复: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下,乡村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及乡村发展的滞后性,乡村教育面临办学规模萎缩、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副科难以开齐开足、数字化转型缓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等一系列挑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影响着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一)乡村学校“空心化”与“留守”问题并存

随着出生人口减少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生源不足和学生流失的“双重”困境。从学校数量来看,我国乡村(含乡中心区、村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的数量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63%左右,但从学生人数来看,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教学点)的学生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1%左右。这说明,尽管在学校数量层面,乡村义务教育规模仍占有很大比重,但学校数和学生数的失衡现状表明,乡村义务教育面临持续萎缩的问题。但同时,我国教育城镇化率已达85%左右,这个比例全球领先。这意味着,教育城镇化率再提升已十分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注定有15%左右的孩子是难以走进城镇就读的。

(二)教师队伍质量不高与副科难以开齐开足

总体而言,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仍不高。一方面,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81.02%,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76.01%。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及老龄化问题依然存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专任教师缺乏仍是乡村学校的焦点问题。不少学校仍存在语文、数学老师兼任多门副科课程的情况,应对上级检查与实际课程开设“两张课表”的问题仍然突出。同时,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制约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我们调研的乡村学校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度远远不够,教师们几乎很少运用互联网主动搜集教学资源与更新授课方法,也很少使用信息化教具或搭建数字化学习空间,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教师队伍老龄化有关。

(三)教育信息化设备老旧与利用效率低

在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的互联网接入率达100%,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已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基础教育资源4.4万条,成为规模巨大的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然而,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成就的背后却是乡村学校面临的网络不稳定、信息化设备老旧、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为例,调研发现,大部分乡村小学的一体机均是“三通两平台”建设时期所配置的,使用至今已有10余年,一体机屏幕小、设备老旧、使用卡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尽管一些学校也获得了计算机、平板电脑、在线学习资源等外部捐赠,但基本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且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很低。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超过九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在我们调研的两省六县的乡村学校中,留守儿童的平均占比更是高达55%左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缺乏家庭教育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在调研中,我们着重考察了留守儿童的课堂、课后表现,并就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与关爱举措进行座谈。调研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差,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卑、情绪低落或异常躁动等行为,而在同辈交往中则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等特征。而在乡村学校,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化师资和课程,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

(五)供需不匹配影响教育帮扶项目成效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各类教育资源和项目涌入贫困县及其所辖的乡村学校。但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很多乡村学校并未获得或实质性地获得外部支持和援助。在我们所调研的20余所乡村小学中,仅有1所曾获得过相关基金会和企业的帮扶。另一方面,以往的教育帮扶项目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例如,重庆奉节县整体引入重庆八中的“双师课堂”项目,但由于乡村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基本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进度,难以接受和消化相关知识,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并不能真正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同时,尽管调研学校或多或少都接受过线下支教服务,但线下支教志愿者缺乏标准化培训,也不了解所支教学校的教学实际,课程设计较为随意且服务周期较短。加之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例如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有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特殊性,传统支教服务不能很好地考虑民族文化差异,因此不能精准匹配当地学校的教育需求。

(作者单位:李建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关成华、陈超凡、裴春晨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