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乡村振兴网了解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是“双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坚实的支撑作用。农业碳达峰是农业生产使用化石燃料导致 CO2 排放量达到峰值(广义农业或大农业,包括农林副牧渔),需要在生产资料与生产装备方面升级换代,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快步伐;农业碳中和是农业化石燃料及农业用地导致的碳排放量,与陆海生态系统吸收及采用固碳技术封存碳量之间达到平衡,即农业 CO2 净排放为零,需要在生物圈保护、污染防治、区域水资源配置、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减少浪费与垃圾处理等方面进一步强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双碳还面临诸多挑战。在碳达峰过程中的挑战包括:一是国家能源碳达峰约束下的未来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道路选择。二是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高碳”地板(需求)与“低碳”天花板(达峰)形成上下夹击挑战。三是突破低碳农作核心技术如高氮作物品种,加快推进区域性低碳农作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推广迫在眉睫。四是国家尺度能源途径碳达峰与温室气体碳达峰和两手抓与同步推动。在碳中和过程中的挑战包括:一是作物秸秆利用与农田土壤固碳挑战。二是维持森林等生态系统碳汇持续性的挑战。大气 CO2 浓度升高相当于施用“碳肥”量增加。三是土地退化与海洋污染碳中和负效应挑战。四是人工途径碳中和挑战。
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途径。主要包括:一是适度扩大少免耕与休耕比例。二是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降低肥药投入。欧盟提出 2030 年有机农业面积至少达到农业土地总面积的 25%和提出“千分之四土壤增碳计划”促进土壤固碳。三是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还田、控制肥药施用量,以及增加有机肥料替代比例。四是发展精准农业,换取最大产量收益和最少的碳排放。
农业碳达峰应对策略。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决定了农业生产系统的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能源及科技等还要持续加大投入,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主要包括:一是在农田利用方面,在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优势。二是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发展农业生产环节机械的智能、物联、网联、信息、精准、“3S”、高效、电控、节能、绿色等。三是在农业农村能源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空间优势,发展适合区域特点的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秸秆与地热等多能互补及发电技术。
农业碳中和应对策略。我国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匮乏、区域差异大、农业产业水平低、农业经营模式多样等决定了农业碳中和任重道远。主要包括:一是保护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倡导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近半个世纪,我国增加 10 亿计的树木,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 23.04%。二是预防陆地与海洋污染。我国正处于全产业上升期,易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吸收人为排放 CO2 效能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已损失 31%。三是开展区域水资源调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碳中和发展,尤其西北地区。四是加大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力度。我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密度是欧盟平均值的 70%—75%。五是发展海洋农业。科学规划海水养殖和海洋牧场,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吸收 CO2 和发挥渔业碳汇潜能。我国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蓝色固碳量约相当于 10% 的碳减排量,目前海水养殖面积仅为 204 万公顷。六是升级改造农业生态系统碳中和功能。从农田划出或配置一定面积的林地、湿地、草地与水塘,构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七是加大农产品减损力度。我国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 12.3%,蔬菜和水果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 25%—30%,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 170万—180 万吨(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中的食物浪费)。八是科学利用生产生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