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萧县县委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完善“汇聚攻坚力量、激励干部斗志、保障接续推进”工作机制,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工程,确保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突出组织力让攻坚堡垒坚强有力
围绕“融入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思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互融共赢、同频共振。
打造坚实“桥头堡”。强化“五结合五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县四套班子领导干部联系点和“1+2”结对帮扶机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转化提升和基层党组织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强化党员意识,助力脱贫攻坚”工程,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523个、党员先锋队495个,在环境整治、抗洪抢险、疫情防控中始终冲锋在前,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健全为民服务“送到家”工作机制,规范服务流程,设定服务网格,建立服务队伍,“金农惠民宝”、快递公司全部进驻村级服务大厅,基层干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明显增强,为精准脱贫打下坚实群众基础。
选好过硬“领路人”。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务工返乡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增强班子活力。严格执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村干部任前县级预审管理办法,确保村党组织书记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全面过硬。建立以“精准扶贫、环境整治、信访维稳、集体经济、基层党建、移风易俗一体考核,季度评先锋、年终评五星”为主要内容的“六考双评”联动机制,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享受乡镇副职待遇,激励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
选准增收“好路子”。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支部+扶贫车间”等模式,通过支部领、能人带、群众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8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25万元以上。实施“消薄扶强”工程,聚焦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聚力打造集体经济核心示范村5个,辐射带动周边村产业升级、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整合资金2.7亿元,建成扶贫产业基地4个,采取联建厂房以“租”增收模式,带动全县265个增加集体收入,实现“抱团”发展;大力推进集约土地以“转”增收、村建实体以“联”增收、做优产业以“带”增收等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破零消薄”向“扶强壮大”转变。2019年,全县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66个、50万元以上的村20个,预计2020年20万以上的村将突破100个。
突出引领力让党员干部扛责冲锋
坚持以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强责任、正作风、树导向,推动全县干部扛责冲锋。
配强力量,推动干部“会干事”。配足配强县、乡(镇)、村扶贫工作队伍,遴选23名县直单位班子成员挂任乡镇专职扶贫副书记,选派778名干部驻村帮扶,招聘扶贫专干258名,选聘扶贫小组长1803名,奠定了坚实的脱贫攻坚人力基础。在每月一次专题培训基础上,开设“脱贫攻坚大讲堂”,邀请省市领导解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扶贫政策,传授发展集体经济方法路径、项目招投标规定等,切实提高扶贫干部解决攻坚难题的能力。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题培训,组织业务骨干通过“实地督导+业务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到镇到村指导,努力减少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
压实责任,推动干部“想干事”。制定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健全完善选派干部帮扶成效考评机制,严格落实“双包”工作追责问责办法,全面拉紧脱贫攻坚“责任链条”。坚持“月通报、双月排名、末位约谈”督导调度常态化,通过“五级书记遍访”行动、“四不两直”暗访督办、“第三方”电话抽查回访、“解剖麻雀”实地调研等方式,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开设“扶贫问政”专题电视节目,坚持问题导向,随机点调提问,现场直播解答,快速有效推动问题解决。开展“干部讲规矩、群众说事情、服务送到家”专项行动,倒逼干部作风转变。
正向激励,推动干部“干成事”。树牢扶贫一线和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落实扶贫干部“三案”精准管理,注重选拔使用脱贫攻坚成绩突出的干部。2018年以来,提拔和进一步使用干部196名,其中扶贫一线干部81人,37名优秀选派帮扶干部被提拔重用。推出扶贫干部“暖心+”套餐,多方位多角度听取选派帮扶干部意见建议,主动解决驻村帮扶干部工作、生活、家庭实际困难。
突出保障力让脱贫振兴接续推进
坚持工作力度、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帮扶力度“四个只增不减”,积极探索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机制,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盘棋、一体化”推进。
聚焦“四个不摘”,强化机制保障。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不松劲,出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考核评价细则,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责任机制整合融合、无缝对接。建立转型期风险评估机制,将全面脱贫中需要延续和升级的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全力保障脱贫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驻村工作队培育、基层干部培训等政策制度延伸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接续之中,开展帮扶干部人才留住行动,实施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计划和“爱家乡、助发展”主题活动,鼓励萧籍成功人士、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努力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及时将返贫和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人口纳入帮扶,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上“保险阀”。
聚焦统筹发展,强化规划保障。立足县域实际,突破县域思维,站位市域高点,提出“进十争百”发展目标,实化“七大行动”任务指标,在全国、全省中找准发展新定位。制定东向发展、融合驱动战略,突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两翼”的发展思路,布局实施“四轴”联动,变线型发展为扇形展开,全力融入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发挥区位、产业、资源、人才等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做强特色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序引领全县人民向乡村振兴总目标迈进。
聚焦业态更新,强化产业保障。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萧县葡萄、胡萝卜、辣椒制种、芦笋、白山羊等特色产业,打造紫、黄、红、绿、白“五彩”产业品牌。在大力推广“四带一自”模式基础上,构建“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所+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务工、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持续带动6.1万户贫困户增收。白土镇张村的“阳光玫瑰”葡萄获2019年中国葡萄产业科技年会“鲜食葡萄评比大赛银奖”;“孙圩红”胡萝卜成为国家认定的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辣椒制种面积已近1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辣椒制种基地;白山羊饲养量80万只,萧县“伏羊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蔬菜之王”美誉的芦笋种植规模已超1万亩。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聚焦服务提升,强化治理保障。制定加快推进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科学合理设置村、社区各级网格,以网格为主体开展为民服务“送到家”、文明创建、社会稳定等工作。建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有序有效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织密织牢网格单元,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域覆盖。建立网格员队伍管理、培训、保障、激励机制,提升网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按照“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要求,稳步推进社会治理的标准化、信息化、网格化、视频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