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乡村记忆:待开发的独特资源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期:2023-8-9 11:15
阅读:463 回复: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还要通过活化乡村记忆这一文化内生动力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记忆是“乡村独特传统对村民思想观念与认知习惯的一种文化建构,是乡村社会群体共享的集体记忆”。同时,乡村记忆更是一种独特资源,是“情感的基因库”和“文化活化石”,对形成价值共识、赓续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力、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提高社会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激活乡村记忆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在三方面发力。

发掘和唤醒“乡愁”,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力。“乡愁”是乡村记忆的突出表达形式,既是乡村居民的情感寄托、价值追求以及身份和地域认同,又是“游子们”恋亲、怀乡、睹物、思人的真情实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方面,要凝塑好淳朴善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爱家爱集体爱国的情感价值记忆,传承好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劳节约、不误农时的生产记忆,维系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组织记忆,延传好绿色、干净、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记忆,护佑好原汁原味、乡土气味浓郁的农耕文化记忆,以此为基础,打造好乡村记忆谱系和乡村记忆共同体。

另一方面,要保护好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保护好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乡村建筑等标志性符号、传统和现代多种媒介等承载和传播“乡愁”,使乡村居民和“游子们”能回忆起曾经在乡村进行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其明白从哪里来、现在处于何方。在此过程中,唤醒集体或个体乡村记忆,让他们更好地认知“家乡”“家园”和自身,以形成身份、地域、价值和文化认同,进而使其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未来发展方向。概而言之,发掘和唤醒“乡愁”,实质上是充分利用乡村记忆资源,发掘和唤醒集体或个体乡村记忆,通过打造乡村记忆共同体,形成价值共识,进而构筑乡村命运共同体,以凝聚起强大的群体情感和力量,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力。

推进乡村记忆再生产,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乡村记忆再生产,需要集成党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互联网络的推力和拉力,以可持续开发利用乡村记忆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培训、主题教育、纪念仪式等活动或方式推进乡村记忆再生产。比如,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农技站、农民协会组织、专业合作社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开展村民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的主体性,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推进乡村情感价值记忆再生产。同时,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重点,推广普及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乡村建设主体从事现代服务业以及网络“直播带货”“线上营销”等技能,支持“土特产”线上销售等乡村新业态发展,推进乡村生产记忆再生产。与此同时,通过基层党校等单位和部门开展党员、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屋场会”“群众会”等推进乡村组织记忆再生产。此外,还要以划定生态红线的方式方法,大力开展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建“清洁庭院”“生态家园”“和美乡村”,推进乡村生态记忆再生产。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有序组织乡镇“赶集”、乡村“旅游”、“村BA”“村超”“龙舟赛”“村晚”等活动,大力开展“农民丰收节”“家乡美食节”“传统节日”等活动,积极组织乡村“立功会”“展示会”“竞赛会”“评比会”等活动,开展简朴、文明、节约的“婚丧娶嫁”仪式性活动,不断形塑乡民情感价值记忆、生产记忆、组织记忆、生态记忆和文化记忆。简而言之,推进乡村记忆再生产,其目的在于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使其成为嵌入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和文化振兴的“资本”,进而形成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新动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乡村记忆正能量。

活化创新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持续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作为物态化和非物态化的乡村记忆场所,是乡村记忆的重要承载体,需要不断活化创新。一方面,推进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活化创新。运用绿色规划、设计等技术重塑乡村自然场景,强化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升级乡村生产场景,改造传统、粗放式农业发展模式。以发展绿色农业盘活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为实现乡村经济实质性结构调整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创造条件。同时,加强“村史馆”、农业“遗迹遗产展示馆”和“红色纪念馆”等建设,改造升级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活化创新乡村互联网络。深度延展乡村生产时空、交往时空、组织时空、社会时空、生态时空和文化时空等,为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和文化振兴奠定创新性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推进非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活化创新。运用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对乡土符号、语言、生活习俗、情感、掌故、歌谣、故事等进行创造或再创造,通过互联网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对其活化创新。同时,充分重视村史、族谱、历史著述等撰写,收集录制乡村口述史,用数字技术活化创新古籍、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呵护淳朴民风,形成乡村良好社会新风尚。总而言之,活化创新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是为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塑造”或“再塑造”乡村记忆的时空场景,使乡村传统与现代有序衔接、有机凝结、有效融通,以持续增强乡村发展活力,焕发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新气象。

综上,激活乡村记忆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结合乡村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切实推进,以激发乡村居民主人翁意识和拼搏精神,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张立群)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