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必良 胡新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着力以乡村“镇”兴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高度重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仅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乡村振兴,而且有助于农民就业增收并扩大内需。当下,以乡村“镇”兴推进乡村振兴,可采取以下主要途径:
建城引人:打造“城—镇—村”三级联动的增长极。做大做强县城,形成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提升县城的区域辐射力与溢出效应;打造专业镇与中心村,形成“一城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城乡联动。具体而言:一是土地利用上,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全域综合土地整治,适度合并零散村庄、空心村,把零星分散的宅基地、废弃村学校用地等整合盘活,打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宅基地的利用通道,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人口落户上,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大人才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放活人口流动,在择业上鼓励竞争,在保障上努力实现公平,逐步落实“居者有其权”“业者有其权”“住者有其权”的城乡同质化政策。三是城市建设上,在县城选定重点区域范围,与城市的商贸、文化、生态、城乡建设有效融合,“城旅一体”发展,以有品质的城市生活供应为重点,打造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落脚城市”。
就业留人:构建开放、联动、园区化的产业体系。一是在产业开放性上,对来自城市的创新创业要素(人才、资本、技术)持开放态度,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以促进流转集中、扩大经营规模为目标,合理引入工商资本,扩大农用地产权结构及其农业发展的开放性。以顺应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大趋势、保障外来人口居住需求为目标,有序扩大宅基地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逐步打通市民进村通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积极对接城镇业态转型。二是在产业联动性上,发挥县域城镇作为“农头城尾”的节点作用,促进城乡以及城市等级体系的产业融入分工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联动。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补链强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形成具有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在园区发展上,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或专业镇,通过农业园区建设带动农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通过产业园区促进拉动企业集群发展。由此以县城为核心构建不同类型产业功能组团,在布局上功能成团、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民生安居:以“教育—医疗—生态”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在有限的条件下,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提升重点民生工程。一是形塑“教育高地”吸附力。在县城、中心镇与中心村合理布局高质量中小学校,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或基地建设,为县城及周边乡村年轻人提供良好职业教育,为县城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二是提升“医疗健康”吸附力。多措并举加大对县、镇、村医院、卫生所、保健站的投入,加强县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和技术服务力量,减少城乡居民在养老抚幼健康医疗问题上的担忧。三是提升“生态容量”吸附力。打造美丽乡村,通过农业分工深化、乡村旅游、民俗休闲、生态康养,发展共享房屋、共享庭院、共享村落等共享经济形式,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
作者:罗必良 胡新艳 分别系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和经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