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并非农业信息普及化的高阶版,而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等多领域。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拓宽增收致富路径,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生产现代化。随着“信息进村入户”“宽带中国”“互联网+”等战略深入推进,我国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为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扎实基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种植、养殖业深度融合,利用“智慧农业”“精准种植”等助推农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安徽长丰县通过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和水肥药智能管控系统,进行精准化施肥施药,实现草莓种植每亩节肥30%、节药45%,每亩节省农资、人力等费用800元,草莓亩均产量提高15%,亩均增产增收3600元,经济效益增长15%。
数字信息化降低农业经营风险。长久以来,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而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抵御农业经营风险。一方面,农民可依据需求查询作物品种、种植条件等信息,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提升防灾减灾意识,降低自然条件变化导致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有助于帮助农民接触市场信息,提升市场对接能力。例如天津市西青区打造智慧农场系统,利用5G无人机自动化巡田,及时观察不同地块情况及作物长势,结合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等实现田间病虫害在线监测。此外,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产量评估,准确率可达到90%,综合分析农事记录和市场行情,优化种植方案,持续提升种植效益。
农村电商拓宽销售路径助增收。农产品销售不畅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形式,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有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差,实现农民增收。相较传统农贸市场,电商可以突破农副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带动多元经营主体营收。以云南楚雄市为例,通过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2021年网络交易额突破29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约7261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近2000人,带动农户增收近2513万元。此外,电商平台具有长尾效应,通过可视化、灵活性方式展示农产品,助力更多独具特色农副产品打开销路。例如河北肃宁县通过先触网带动后触网,利用电商带动其他传统产业,针纺服装、民族乐器产品实现线上销售率50%以上,裘皮服装、电力装备产业实现线上销售率在10%以上。
乡村治理优化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基层自治的核心,但治理资源有限条件下的治理能力不足,导致乡村治理效率低下。应用场景丰富多样的数字技术,能够不断为乡村治理增添“智慧”。以数字政务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助力信息公开、群众便捷办事,激发乡村就业创业活力。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实行政务服务进农村,通过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集成优化等手段,系统重构办事流程和业务流程,精简农药销售、土地流转等审批流程,平均压缩审批环节50%以上。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激发乡村就业创业活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落地落实。截至2022年3月,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1120多万。其中,70%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办项目中80%以上是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作者:李刚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