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乡村旅游采摘园、休闲农庄、乡村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形成了许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模式。根据核心依托要素,乡村旅游可分为文化民俗体验型、城郊休闲游憩型、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
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吸引力,是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陕西袁家村以关中民俗为切入点,通过挖掘民俗文化、发展特色餐饮、强化质量管理、扩大品牌影响,从一个空心村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点。
依托大中城市消费群体,围绕其周末和节假日休闲需求提供相关服务,也是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成都三圣花乡就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距离知名景区景点较近的村庄,则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例如,甘肃敦煌鸣沙山附近的月牙泉村、福建云水谣景区周边的官洋村等。
将茶产业、苗木产业、柑橘产业、手工艺品产业等本地特色产业与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相结合,围绕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延长产业链,形成特色化发展道路,也是不少乡村旅游点的典型做法。
从具体业态类型来看,乡村旅游既包括传统的农家乐、农家旅馆、家庭农场、农业采摘园,也涉及现代的农业科技园、创意农业产业园、主题民宿、乡村酒店、共享农庄、乡村营地、乡村度假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还有复合型的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地等。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业态形式。北京市旅游局总结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其中,采摘篱园是为市民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的高新农业试验基地或种植基地;乡村酒店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等结合,让游客获得乡村休闲体验;国际驿站则以接待外国游客体验中国乡村风情为主。
此外,浙江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持续多年推进乡村旅游“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的基础上,目前正围绕红色乡情、田园村韵、绿色康养、教育研学、农事体验、乡村夜游等主题,推出百余条“浙里田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既包括以深度体验、特色活动为亮点的沉浸体验型,也涉及以绿色生态、中医药养生为亮点的乡村康养型,还有以原始景观、历史赋能为亮点的古村体验型,以及以产村融合、主题体验为亮点的家庭农场型。
值得注意的是,模式划分是相对单一和静止的,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则是复杂和动态的。一方面,不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另一方面,同一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化。陕西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是以关中民俗为切入点的,伴随其旅游项目的丰富和品牌影响的扩大,目前正朝着休闲度假旅游小镇的方向发展。江西婺源立足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过程中逐渐形成由湿地公园、博物馆、各类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多主题多层次餐饮服务以及丰富多彩的夜游和节庆活动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业态,以期满足游客观光、度假、研学、运动、康养等多种需求。
总体来看,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与旅游、商业、体育、康养、生态、科技、教育、交通等诸多行业形成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多数乡村旅游点和旅游目的地在产品和业态方面均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转化。乡村绿道、登山步道、户外体育公园、休闲露营地、房车自驾车营地、马术俱乐部、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非遗展示与体验馆、乡村美术公社、乡村音乐部落、乡村动漫基地等各种新形态层出不穷,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趋势更加明显,从而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伴随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扩容升级,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常态化、休闲化、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自驾游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使乡村旅游在产业深度链接方面拥有更加坚实的市场基础。伴随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普及,乡村旅游营销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借助短视频、自媒体等新的营销手段,各类网红乡村旅游点迅速发展起来。
作者:宋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