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落实,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亿万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对“三农”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为新征程上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2023年3月5日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持续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通起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把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和中国特色,立足河南实际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一、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建设农业强省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每次到河南考察必看“三农”、必讲“三农”。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9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强调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9月在河南考察时要求我们,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2021年5月在河南南阳考察时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令我们深感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时间紧迫。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任务仍十分繁重。河南作为全国重要农业大省,必须站在服务保障国家大局的高度,把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摆在重要位置,始终把粮食安全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为建设农业强国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多力量。
建设农业强省,河南有坚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河南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生猪家禽主产省份、大宗经济作物优势产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万亿,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拥有正阳花生、平舆芝麻、杞县大蒜、灵宝苹果、夏邑西瓜、西峡香菇、信阳毛尖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全国领先。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拥有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第一个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是国家批准设立的首批内陆粮食口岸之一。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定力、锐意进取,让优势真优、优势更优、优势长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营活力、整体素质,河南一定能建成农业强省。
建设农业强省,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河南广大乡村积蓄着巨大内需潜力,既有基础设施补短板带来的投资需求,又有农村家电、汽车等迭代升级蕴含的消费需求;既有4000多万农村人口的巨大改善性需求,又有每年上百万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提升性需求,这些都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农村已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功能正在日益显现。随着人们对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向往,广大乡村地区发展前景光明。此外,河南有30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把这一资源充分利用好,实现资金回归、人才回乡,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十分重要。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审视农业的作用、农村的价值,找准推动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着力点、突破点,推动农业强省建设乘势而上。
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原因,河南农业农村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仍有3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早期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2%;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不够健全、人才不够充分、服务质量不高。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农业效益总体不高,农民收入亟待提升。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思路举措,完善政策措施,蹄疾步稳加以解决。
二、锚定目标任务,向着建设农业强省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的方向、遵循的原则,要在战略谋划、工作推进中坚决贯彻、全面体现,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力争到2025年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到2035年基本建成农业强省,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省。
参照世界农业强国共性衡量指标,对照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立足我省实际,河南要建设的农业强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量足质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完备。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打造种业强省、农机装备制造强省,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均居于全国前列。三是乡村产业竞争能力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充分迸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劲,主要农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农业生态低碳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四是农民收入水平高。农民实现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五是农村现代化水平高。乡村面貌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城乡实现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建设农业强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正确策略方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是规划引领、加强设计。主动对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同我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相衔接,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针对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分别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逐步把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二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保持足够历史耐心,把握好工作时序、节奏、力度,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三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大局需要,作出应有贡献。从本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办一项是一项、办一件成一件,坚决防止搞脱离实际的“高大上”和面子工程。四是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既善于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纲举目张,又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五是突出主体、加强引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走好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作决策、办事情与群众沟通商量,同时积极发挥党委和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双轮驱动,激发建设农业强省的动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河南建设农业强省,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用好科技这一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要强,农业科技必须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一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要主动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既在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领域保持我省种业创新的领先地位,又抓好果蔬、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以及畜禽等种业发展,力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好品种。谋划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推动全省农、科、教、研等资源整合进驻,加快构建种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繁种制种全产业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业创新。发挥好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努力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河南获批的首个国家农高区,与“中原农谷”错位发展,将在优势种业基础上,加强功能食品方面的创新。三是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创新。坚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研制先进适用、高效低损、安全可靠的现代农机装备,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农机制造业集群。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塑重构。围绕提升整体效能,整合各级各类科研资源,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打造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发展痛点、核心技术卡点开展技术攻关;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进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农业从业者队伍。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机制创新、制度变革,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牢牢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我们将坚持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改革前提,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在列入国家试点范围的地方,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二是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开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四是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点研究在县域范围内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人财物向农村集聚、向基层倾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完善制度、保障、服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抓好农村金融改革、农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等,推动各项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
四、聚焦重点任务,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注重抓大事、抓关键,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围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积极对接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确保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治理“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加强连接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地头渠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的稳产保供稳价。推进食物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全链条节约减损。
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我们将立足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升级行动,持续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依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康养休闲游目的地。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要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必须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强监测帮扶,及时解决因病因灾等引发的返贫致贫风险。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动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致富。
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规划布局合理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防止出现“千村一面”。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建设连接主要经济节点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打造一批智慧田园、智慧牧场。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推进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解决教学点零散、教育水平质量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深入实施集中整治行动,有效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提高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参与度,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做到可推广、可复制。
抓好乡村现代治理水平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加快实现乡村善治。深化“五星”支部创建,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加强对村党组织、自治组织负责人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防止出现“小官巨贪”。落实好“一村(格)一警”,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纠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