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并居的提出,背景是振兴农村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作为一个经济提速的切入点,说到底,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合村并居到底是一个行政举措,涉及到怎么搞、何时搞的复杂操作问题。中国目前政策的执行,存在上有千条线、全靠一根针的实情。到了基层落实的时候,无论多么复杂,都会变成文件上的划重点,具备可执行性、易于操作,最终任务完成。
搞教育要因材施教,我们喊了2000年,真正实现了吗?没有。所谓因材施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口众多的情况下,难度实在太大了。同样,对于广大农民兄弟的居住地,要调整它,复杂程度更是一言难尽。
所以,基层的工作习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变成了一刀切。可是,合村并居系统工程,不是设计员在电脑里搞3D模型,移来移去,只须鼠标一点,而是要改变农民兄弟的生活习惯。既然是习惯,就非一日养成,靠一纸公文就把农民搬上楼,很简单,可是,人是上楼了,遗留问题呢?
受生产方式影响,农民自古就具有狭隘性。但是,也只有农民才会考虑农民自己的所有琐碎问题,不是农民,有些问题是想象不到的。比如,目前存在一些被上楼的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无非是农具的存放、农用车的存放、粮食的晾晒等。
之所以没提粮食的抢收,是因为在当前生产力的情况下,很多地区农业机械化已经实行多年,粮食的收割对场地没有了要求。倒推一下,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生产力,农民把楼宇之间的空地当作打麦场,那种场面将是何其壮观(40岁以上农民兄弟才有切身经历)!
土地,乃国之根本,在人民头上动土,相当于做大手术,不是阑尾炎切除,搞不好,会大出血的。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人类改变自然状态的活动,势必就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必然会为改变平衡之后付出其它的代价,进而维持一个新的平衡,即便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未能逃出其规律。
人,是如此,土地,也一样。人类的过分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些我们已经有所感受,比如对于空气、土地、水资源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你可以用工程机械浩浩荡荡地改天换地,可是很简单的一次山体滑坡,就会让你长时间焦头烂额。
比如人口问题,当初如果不控制人口,将会怎样?很多人会没有饭吃!然而,控制人口本身就是对人类自身繁衍能力的人为干预,人为干预了,结果就不会是完全自然的状态,当然,这也正是人为干预的目的。可是,因此而带来的并发症,我们必须也要接受。合村并居,会不会也有呢?
那么,合村并居,政府到底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或者说该如何操作呢?
先不说合村并居,先举个发展经济的例子。各地都想方设法发展地方经济,招商引资,纷纷给出优惠条件,无非是想让本地经济活跃起来,大家有事干,有钱挣。但是,前沿阵地有大项目,地方小镇有小项目,偏远地区没项目。毕竟,资本是逐利的。
某个地方政府搞个专业城,轰轰烈烈,运营起来了。班子换届后,又有新举措,搞出个一条街,结果,专业城的资本都跑到一条街里了,原先的专业城,则偃旗息鼓,无人问津。为什么?投资方实在有限,没有请到新神仙,只是新建庙宇,不过是换了个拜神的地方而已。
及时发现商业萌芽的动向,敏锐嗅出将来的机会,这是企业天生的本领,正常的生存技能,就如同猫捉老鼠狗看家一样。但是,政府就不同了,政府的管理特性,就注定属于后知后觉,有了问题才要解决,企业多了,才会制定相应的经济规则,一条大路修好后,走的人多了,才有安置红绿灯的必要。
说到底,合村并居的背后就是经济。合村并居,影响的是大面积农村人的生活,把人搬到哪里去,理论上都可以,为什么?事实明摆着,北上广深,加上后来的杭州,很多外地的农村人都是不请自到的嘛,你见过哪个外出打工的人抱怨居住条件恶劣了?北方人到南方去,连语言都不是障碍,如果本地有很好的就业机会,谁会舍近求远?家,永远是港湾!
所以,本地孵化有实际支撑力的企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那是经济收入的来源,是饭碗。好好琢磨发展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才是正理。从古至今,都是富裕了才搬家,没事只琢磨着搬家,就是穷折腾。
笔者并非经济专家,也无心罗列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上述内容,无非是想强调一个观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循序渐进,才是合村并居成功的关键,合村并居,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