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和国家制定的十年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离不开精准扶贫方略思想的指导。“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国实行的精准扶贫方略意义重大,其科学内涵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值得深刻总结和借鉴。
一、精准扶贫方略的时代意义
第一,精准扶贫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精准扶贫方略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把《共产党宣言》中的理想社会带进了现实,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最大限度保障广大人民的权益,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场。精准扶贫连接着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党中央把“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富民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渗透到精准扶贫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开了风气之先河,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我国实行的精准扶贫方略,成功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实施,打开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创造了人类战胜贫困的扶贫理论和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
第二,精准扶贫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过去40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近8亿,有效助力了全球贫困消除事业,相关贡献比率在70%以上,提前兑现了我国在联合国承诺的减贫目标,脱贫主体数量居世界首位,真正意义上改善了全球不平等状态。我国减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前进方向和路径。此外,我国在推动自身减贫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力所能及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我国的精准扶贫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为推进国际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中国经验和强劲动力。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的脱贫问题提供的重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全人类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精准扶贫方略的科学内涵
精准扶贫是我国利用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先富带动后富,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次思想、制度及实践创新,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其成功并非偶然。
第一,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新和伟大变革。精准扶贫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精准扶贫思想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扶贫思路,达到的扶贫效果举世瞩目。精准扶贫成功解决了贫困人口识别、帮扶方式对症、动态效果跟踪等诸多难题,改变了“一刀切”式的帮扶方式,提高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措施的有效性。无论从扶持对象识别、帮扶责任人选派、帮扶资源使用方式,还是帮扶手段、考评体系,以及动态调整思路,整个精准扶贫过程始终贯穿着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型发展。其中,为精准辨别记录扶贫对象而实施的为贫困人群“建立档案,发放贫困卡”的相关措施,便于随时检查监督、考核比对扶贫效果,调整扶贫方案,以精确推进贫困消除工作;在精准帮扶贫困主体的工作中首创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如“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等,能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地评判出扶贫效果;精准扶贫过程伴随创新发展理念,对于发展成效的评判从单纯追求GDP增速转向更多关注生态保护和扶贫效果,持续强化“两山”意识,各地开始注重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第二,精准扶贫方略是发动和凝聚经济社会主体广泛融入的事业。一是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精准扶贫由国家一体推进,各级党政部门、社会中的党派团体以及企业与军队等专业团体都积极行动,开展定点扶贫,所有的县域国家扶贫开发点都设立专项帮扶主体,抽调专业、精干力量持续推进全国贫困消除工作,实现帮扶主体深入到村镇和家庭的每一环节。二是采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行动。推动东部经济强县定点帮扶西部经济弱县,在“共建小康社会”精神指引下,组织企业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强化东西部协同扶贫攻坚,倡导各行政单位层级的定点贫困扶助,促进贫困地区更加顺畅地获取各类社会有形和无形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扶助各类社会主体融入扶贫工作。打造行业、社会和专业融合互动的大扶贫新业态,构建集社会、区域、部门和单位于一体的贫困扶助生态圈,以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为引领,汇聚起全国人民互帮互助的磅礴力量。
第三,精准扶贫方略重视激发内生动力,强调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是强调弱鸟先飞的重要性,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内在动力,外部扶助力量无法承担起贫困消除的职责。在帮扶的同时重视引导贫困主体树立自主消除贫困、走向富裕的自立自强意识和信心,提升自身脱贫的主动性。国家领导强调,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二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增能依靠教育,扶贫必须扶智。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扶智”,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帮助每户农民至少学会一门实用技术;为了“扶智”,在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语言培训,增强贫困消除工作所在区域社会主体的各项生产生活技能水平;为了“扶智”,制定贫困山区教师轮换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并把轮换作为教师提级的重要依据,以最大限度消除学龄少年儿童就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第四,精准扶贫方略继承并发扬了与时俱进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精准扶贫方略始终蕴含发展思路,运用发展的力量,把握增加收入这条主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全新发展路径的起点。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领导强调,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要探索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要继续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继续提高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富民之路无终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汲取和持续用好精准扶贫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与时俱进,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进。
作者:高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