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确保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的重要保障。因此,稻谷、小麦、玉米等主粮的生产必须做到保面积、保产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因此,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就必须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高品质的需求。可见,在耕地总量有限的条件下,紧抓主粮生产保粮食安全和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兴旺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从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条件耕地面积来看,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10年间,我国耕地总面积从20.308亿亩减少到19.179亿亩,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1100万亩,直逼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下降到1.36亩,农业发展的人地矛盾持续加剧。因此,无论是主粮生产还是特色农业,发展空间都已变得日益紧张。从粮食供求形势上看,在供给方面,虽然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68285万吨,但仅比2015年的66060万吨提高了2225万吨,6年间年均增速仅为0.56%,相比2004年至2015年3.2%的年均增长有了大幅下降,粮食生产总体进入了产量徘徊期。在需求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19年我国人均每日热量、蛋白质、脂肪消费量分别为3340千卡、105克、106克,与1980年相比,分别增长57%、95%、208%,由肉类消费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量提升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产业振兴的基础是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兴旺,固然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但必须是在满足粮食播种面积不再减少,粮食供需缺口不进一步扩大的前提下去推进,明确保安全和谋发展的主次顺序。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同时要“辅之以利、辅之以义”。藏粮于地就是通过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藏粮于技就是通过加大对种子等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辅之以利就是通过政策扶持和经营改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辅之以义就是强化党政同责确保粮食产量。在这四个方面中,辅之以利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粮食生产的效益决定了耕地保护、科技投入和责任担当等其他几个方面。只要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主粮生产与特色农业也并不完全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因为通过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有钱赚,本身就与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扭转种粮低效这种局面,让农民通过种粮也能获得较高的效益,那我们就找到了紧抓主粮生产与特色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提高主粮生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通过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确保农民基本的种粮收益,即政策保本。一是价格政策。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小麦、稻米主粮托市收购政策,在制定最低收购价时,突出保粮食生产成本,出台既能保本又能有效稳控粮价,实现顺价销售,兼顾国家利益,保护低收入人群利益的最低收购价。特别是粮食托市收购预案启动要以实际收购农民的粮食价格为启动托市的市场参照价格,而不是以粮食经纪人出售粮食的价格作为托市收购启动的市场价格参照,确保托市收购价能够“托”住农民。二是补贴政策。进一步放大完善玉米、大豆、棉花市场化收购+生产补贴的效应,确保补贴能够弥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重点加强粮食连片生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补贴标准,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补到农民手中。此外,逐步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发放方式,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总量,提高补贴比例。三是保险政策。落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政策,让种粮农民摆脱“看天吃饭”“看市场吃饭”的命运,从而可以专心发展粮食生产。
农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能起到保本的作用,要让农民种粮真正有钱赚,还需要靠经营增效。当前,粮食生产的效益低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过高。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坚持家庭经营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引导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把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生产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让农民更多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增值收益。据测算,通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使三大主粮生产的降本增效收益达到每亩200元左右,按照17.6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全年可实现3000亿到4000亿元的增加值。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是提高种粮效益、缓解主粮生产与特色农业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其自身也是一个大产业。
平衡主粮生产与特色农业发展,还需要树立“大食物观”。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食物需求的变化趋势,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饱,还要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要因地制宜,立足国土资源禀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因此,在紧抓主粮生产的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民意愿,特别是在执行“还耕”政策时要注重方式方法,科学谋划,循序渐进,确保农民利益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