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通知(国发2021年第25号)》(简称:《通知》)指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广大农民都实现了“小康”,中国才真正完成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同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民过不上现代化生活,中国就不能说实现了现代化,也就不能说真正成为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受我国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国情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特殊性、特色性影响,注定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没有现成理论可运用,没有现成经验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在探索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方式方法时,必须重视中国在社会发展历程、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发展区域差异及发展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特色性特征。
1、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特色性
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农村经验看,多是“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组织水平及生产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并不具备发达国家“国家财政大力投入、先进技术成果大力应用、农产品价值市场大量需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只能探索“农业农村自身发力为主、国家财力与政策助力、工农与城乡互促发展”的特色性发展道路。
2、中国社会制度特色性
目前,我国沿用的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因此,“大国小农”依然是中国农业农村的重要特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在改革开放后被家庭联产承包所代替。还应该看到,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国不具备工商资本大量投资促进规模化生产与农村包括宅基地在内的资源的市场化与商品化的发展方式。
3、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特色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得到快速提高。但是,目前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与生活环境也较差,且农村人口众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就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业不能被国际大资本垄断,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走向凋零,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需要对中国发展阶段进行重新认识,也要对当前城乡与工农发展巨大差距进行考量。对于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来,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探索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重视发展阶段特色性。
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差异特色性
众所周知,中国地区间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各有差异。以浙江、江苏等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财富与物质保障,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基础、农民可支配收入、农业发展水平等还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投入要素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东北平原、中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供应地区,而中部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区,存在农民生产劳动率、劳动价值与持续性收入较低,山区农村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投入巨大等制约;南方如广东、福建等地区工业与商贸发达,提升了农业人力劳动价值与农村资源的价格,而北方地区则存在着种植粮食作物价值低,种植经济作物又市场波动大,农村劳动价值与收入水平低等问题。
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特色性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从理论与实践方式上不仅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且在具体发展发生方法上也不能采用一种方式。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来看,最为广泛的就是“城市化促进模式”,但从国内外发展看,这种道路极易出现“大城市病”与“城郊贫民窟”现象,因此,这种城市化道路是不适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实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特点。
作者:李继凯 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北京东亚汇智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