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应该怎么走?笔者认为从发展现实看,既要立足各区域基础条件与发展水平,还要重视各地前期农业农村发展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探索与经验积累。在近年来对各地农业农村发展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承担多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组初步总结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五种探索。
1、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模式。
乡村产业加速了乡村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化与高值化利用,为乡村发展提供物资供应与经济支撑;同时通过现成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立,也极大促进了乡村产业组织水平、管理水平与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前期对潍坊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案例来看,寿光市的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就是典型的“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典型模式。全域化的蔬菜产业发展,不仅加速实现土地的规模化与集约化,也促进本地农民向专业化、职业化、科技化发展,通过“依托本地资源、实现本地就业、稳定本地生活”的生产发展方式,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本目标探索了成功道路。
从多地的农业农村发展调研现实看,以乡村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方式来看,首先,养殖及林果产业存在着需求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与价格不稳定的问题,无法保证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第二,当前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既不能降低初期农产品需求与价格不稳定带来的巨大风险,也不能实现农产品的产品升级与价值升级;第三,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着农民组织管理难、生产水平低、发展见效慢等问题;第四,当前出现的“农业富农民不养财政”的尴尬现实局面,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出现“口号响行动弱”的现象;第五,乡村产业发展相对于工业产业发展来说,存在投资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市场波动大等问题,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思想上不积极、行动上不下力,造成乡村产业缓慢。
从中国国情现实来分析,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式,符合我国大多数地区发展实际,尤其是符合一些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禀赋等现实情况。但是,由于这些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乡村产业不足、乡村产业市场存在供需矛盾、乡村产业价值实现水平低等原因,必将造成众多地方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城市经济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
从全球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以工业与商业经济为特征的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功方式让城市在工业与商业发展过程,积累了物质及人力基础,既可以吸纳城市周边的乡村人口,也扩大了乡村市场需求,再加上城市经济雄厚投资或补贴能力,逐渐形成乡村人口的分化、城市供应的需求、城市对乡村投资与技术人才的反哺等方式,全面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就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二种模式。比如,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杭州、广东的深圳珠海等皆可采用这种方式。
应该说,以城市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模式,在一些城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城市在吸引吸纳周边农民进城的过程中,造成了乡村劳动力或人才的流失,造成农业无人生产,农村无人生活或仅有老妇小的“空心村现象”,限制了乡村发展。第二,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后,由于多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其他原因,造成一些进城农民“身在城市飘荡、根在乡村难回”的尴尬境地;第三,目前,我国采取户籍管理制度中落户口、福利等因素也给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第四,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空间基础,导致对周边乡村土地资源的占用,还会产生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及农民长期保障等相关问题。第五,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率还不高,在现有市域行政管理体制中,一些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会出现农民就业增收难、生活改善难、乡村发展难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看,当前城市经济带动发展的方式适合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化率较高及中心重点城市的地区,而不适用于我国大多数地区。
3、城乡互促农业农村现代化模式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后,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城市经济都取得了丰硕成就,具备了城市支持(或反哺)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也符合我国城乡相互促进的阶段变化与要求。因此说,城乡互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最符合我国整体发展实际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可能仅依靠乡村自身力量,而是需要城市从金融投资到市场消费,再到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向乡村流动输入;同时乡村又向城市提供从土地要素、农产品供应、文化旅游产品、生活服务等资源,从而促进了城与乡之间相互流动及交换,充分利用城市与乡村之间市场需求与产品供应、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差别、差距,通过从资源配置到产品供应与消费需求的相互供给,既促进了乡村振兴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实现了乡村人力资源、投资消费、文化观念等各方面的振兴需求,从而加快实现从乡村产业到乡村生活和生态、文化与治理的现代化。
从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看,一些全国型大城市、重点中心城市、发达省会城市所属地区或周边地区,更适合于这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但是,这种城乡互动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模式也应该避免城市对乡村土地资源的“掠夺式扩张”、工商资本对乡村耕地、民宅等乡村资源的“占有式交易”,造成乡村的“短期繁荣”与“长期隐患”。同时,这种城乡互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对于缺乏重点城市带动和众多边远地区来看,同样没有可复制性。
4、工商资本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模式
工商企业通过投资乡村产业、投资农村开放建设等方式获得了众多成功案例与经验模式,从诸多工商资本推动乡村发展案例可以看出,这种工商资本既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民营企业,既可以是外来工商企业,也可以是本地乡村企业。
工商企业支持乡村发展通常有如下方式:一是“产业投资促进”方式。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解决村民就业与收入保障,再通过对乡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进行聚集开发,从而推动乡村的建设与各项工作开展;二是“整体开发促进”方式。工商企业采取对农村从土地(耕地与宅基地)、人口(劳动力与老弱乳等)、村级资产(含债务)等全面接收,对乡村整体性投资开发的方式,土地统一规划使用与建设,实现村民安置就业与基本福利保障、建设农村现代化社区、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务治理能力提升;三是“资本返村促进”方式。就是本村村民通过外地经商办企业获得收益下,回村通过投资建设、支持乡村公共设施投资、捐赠乡村公益事业发展等方式。
从发展实践看,工商资本促进乡村发展的成功案例很多,我也曾经调研过许多,如“产业投资促进”方式,河北隆尧今麦郎产业小镇、华西村、南街村、山东乐陵“梁希森模式”等都是代表性案例,“资本返乡促进”方式在我国南方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较普遍,这些地方的村民利用在外地经商办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要么回村投资开发民宿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带动乡村发展,要么采取公益捐助、投资公共设施等方式,促进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
5、合村并居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模式
“合村并居”可有效解决以下问题:一、激活了乡村活力,把耕地、宅基地等廉价或限制资源进行集中、集约开发;二是有效整合了乡村散乱资源,实现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住宅集中居住集中管理;三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耕地集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基本条件;四是促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也通过教育、医疗、养老、商业、服务等配置提升了生活质量;五是增强了乡村党建与治理水平。多村合并建设现代化社区建设,打破传统农村家族势力、黑恶村霸、固态化邻里矛盾,也为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型社区管理创造了条件。
以上分析,在推动过程中必须把握“政府科学规划,尊重村民自愿,突出公益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实现长久发展”的原则,尤其是不能出现诸如“逼村民上楼”、“过度增加村民负担”、“一刀切运动式”等现象出现。一要避免“千社区一面孔”的雷同的建设方式,要保留乡村千村千面的文化特色与特征;二是避免只拿土地不做长期保障的“掠夺式”合村方式。不能一次性拿走村民土地与宅基地、一次性安置,而应该确保乡村长期发展;三是要避免压榨乡村利益的“剥削式”的发展方式。合村并居过程中新型社区建设要量力而行、科学把握村民上楼生活成本,不能过量增加村民生活成本,造成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四是要避免强逼村民上楼的“逼迫并居”的发展方式,尊重村民意愿,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强制方式开展合村并居。
合村并居在实施过程中要立足本区域自然禀赋、产业优势、财政水平、农民收入等基础条件,坚持“既补偿地上建筑物,也要补偿土地占用费;既安置生活住房,也要兼顾生产就业;既保证短期利益,也要保证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进行统筹性科学规划,阶段实施,系统推进,统筹发展。
作者介绍
李继凯 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北京东亚汇智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