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专家解读】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建议

来源:CR50
发布时期:2022-8-25 09:36
阅读:945 回复: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而发展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走集约化、信息化、智慧化之路,是我国最近十多年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探索经验总结,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领域的工作重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构建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农业产业的新格局,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转型发展有着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发展主要成就

从2010年开始,我国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主要工作方向以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目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挥了十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的提质升级,为下一步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已纳入国家重点工作任务。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201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示范区建设已全面铺开。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把农业示范区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抓手,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取得了大量的成就。2010年8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共认定四批32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共批准创建20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15个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认定130个。截至“十三五”末,农业农村部共认定210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成功推广了426项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和模式,带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领域各环节融合应用。

产业园区带动下农业信息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以产业园区为龙头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效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对乡村产业振兴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到37.9%,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到22.5%;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达到22.1%;电商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8.9%,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比重达到13.8%,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

二、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当前农业信息发展程度仍然十分有限,信息化的产业园区以点状分布为主,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的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信息化、智慧化程度不够高,短板较为明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区域发展差距上,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程度较低,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020年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仅为34.1%,比东部地区低6.9个百分点,发展总体水平排在前三位的省份与排在最后三位的省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达40.3个百分点。排名后100位的县(市、区)中,西部地区占48.0%。在县域发展差距上,2020年全国20.2%的县(市、区)基本没有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25.3%的县(市、区)财政投入不足10万元,财政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县(市、区)仅占18.5%;社会资本投入不足10万元的占34.3%,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仅占28.0%。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目前国内的农业生产经营多以传统模式为主,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大多较为滞后,难以支撑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需要。全国县域互联网普及率仅为70.3%,低于城镇地区总体水平8个百分点;家庭宽带入户率不足50%的县(市、区)有572个,不足20%的有22个,占比分别高达21.7%、8.4%。面向农业生产的4G和5G网络、遥感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大数据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在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在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目前全世界农业信息化龙头企业仍然以西方国家公司为主,国内在数字农业机械、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技术研发及服务、农业技术库及有效数据积累等各领域,与跨国企业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有较强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较少,综合实力总体偏弱,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成熟产品较为缺乏。在农业人才方面,一方面农村人才不足,缺乏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管理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也缺乏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仍然依靠传统种植经验进行生产,未能充分引入科学种植技术,在种植过程中的问题也缺乏权威专家咨询渠道。

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农业生产信息化受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技术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应用范围较窄,产业集约度偏低,信息服务产业发育不足。截至2020年末,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仅为22.5%,且主要依靠较为简易、易于推广的信息技术类型,作业设备机械化水平总体偏低,智慧农机与数字农业应用较少,过程管理和灾害预警十分匮乏,农业生产环境和农药化肥使用缺乏数据化监控,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和冷链配送系统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作为对比,美国80%的大农场实现了大田生产全程数字化,平均每个农场拥有约50台连接物联网的设备,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和冷链配送系统已实现全覆盖。

三、推进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政策建议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园区及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中央层面,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建设情况以及数字化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编制数字化农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及信息化转型的专项补贴;在各地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数字化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实施方案,筹措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并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完善农业发展规划,推动农业产业向集约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农业、发改、工信、商务、气象、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相互协调,共同配合本级政府开展数字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建设。

建议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数字化农业建设进程中的引导与推动功能,加大对技术创新农业企业的财政补贴以及数字农业产品免税目录,增加对农业科技公司、农业机械公司在研发领域的优惠扶持政策;牵头拟定科技研发扶助政策,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发布“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突破数字化农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加快解决配套设备供应等重大问题;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孵化产业生态体系,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不断推动先进成熟技术市场化进程。

建议国家强化农业信息化发展资金支持力度。优化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结构,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对数字化农业的投入比例,增加对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转型的扶持力度,重点针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设计开发、高端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计算机系统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共享等领域提供政府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同时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贴息、补贴、担保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在全国开展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转型发展试点。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仅呈点状分布,且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在全国选取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较好、地方干部素质较高、农业技术市场化服务较发达的地区,开展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转型试点,推动全域农业生产进一步集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转型,打造智慧农业高地,为全国农业信息化转型提供样板和经验。

(二)企业层面发展建议
建议农业生产企业积极转型,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抢占市场先机。一方面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转型是国家政策导向,率先转型可以优先争取国家扶助政策、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的领先优势;一方面推动信息化、智慧化转型可以有效节约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需求,提高产品档次和产量,增加抗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提高资本市场信用等级,从而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建议农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率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生产企业提供一揽子产品服务方案。目前国内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不管是服务内容还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未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信息化服务将成为巨大的蓝海市场。按照国家政策导向要求,率先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力度,完善服务产品类型,可以快速抢占产业链高地,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同时作为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或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可争取国家相应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建议科技企业与农业机械企业抓住历史契机,积极参与先进技术研发和先进生产设备、软件开发。目前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关键环节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国内相关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偏低,技术水平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不但导致行业利润大量流失,而且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构成了不利影响。建议科技企业与农业机械企业充分利用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填补国内空白。

建议政策性银行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资金支持,仅靠财政资金和企业资本金,难以支撑起宏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要求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倾斜流入农业农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一方面作为地方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有着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意义,支持其转型发展对推动地方农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一方面作为行业内有着较强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其还款能力较强,能够保障资金安全,实现政策性贷款资金的滚动支持,循环利用。

建议金融企业与投资公司积极参与转型升级,完善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模式。涉农产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生产利润低、农村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农业经营者小而散等问题。而以农业产业园区为核心进行信息化转型,一方面利润率相对传统农业较高,资金安全相对有保障;一方面作为全流程数字化的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相对透明,企业信用相对较好;一方面相关行业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有望获得国家政策性补贴资金为项目增信。此外,金融企业与投资公司参与此类投资,符合中央《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