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闻新国
乡村建设行动的多重关系既体现了城乡互动发展和乡村内在发展规律,也体现了价值取向、规律指向、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遵循。
城乡资源配置关系。乡村建设的内在目标,是补齐乡村短板,增进农民福祉,提升乡村价值功能。乡村建设行动的场域发生在乡村,实质是政府投资和公共产品供给向乡村的延伸。在此背景下,城乡一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建设的基本前提,要素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则是前置要件。因此,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关键在城乡融合,城乡两端协调发力。乡村建设行动也是通过城乡良性循环反馈机制的形成,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和非农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价值外溢与乡村价值同步提升,巩固乡村“基本盘”和“基本面”地位。
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在公共领域,乡村建设的主导方式和主体力量是政府财政投入。广义而言,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社会资本参与生产领域的乡村建设活动,其基础性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社会资本入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一方面,社会资本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形成资本与农民之间的价值连接和利益共享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万企帮万村”活动,企业家带资本、资本带各类要素的方式投入乡村建设之中,形成鱼水交融的农商关系。同时,社会资本还可通过慈善活动捐款参与乡村公益建设,或者在公共领域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交界面上参与乡村建设政府采购活动,以混和合作模式共同推进乡村建设。总之,社会资本投资是对公共资源投入乡村建设的必要补充,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乡村建设重在当前,而真正的落脚点在未来。一方面,变动社会中的乡村建设有很多是慢变量,不可一蹴而就,城乡关系结构与乡村内在结构变化决定乡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农村人口去留、未来人地关系结构变化等重要变量,在城乡禀赋结构关系的独特变化中,走中国特色渐进演化的乡村建设之路。
普惠性、基础性与兜底性的关系。各级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建设能力和共享水平。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考虑到乡村区域稀疏状况的变化趋势,需要疏密有度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现代要素入乡与乡村融合的关系中,体现乡村建设全面系统性、阶段层次性、地域差异性。二是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和文化惯例,注重城乡文化要素差异性,体现绿色、低碳、自然特点。三是避免用城市建设思维规划乡村建设,在理念上要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形式与内涵的关系、绿色发展与传统村落的关系,让传统村落的美,留住乡愁乡恋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