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任国富:关于发掘乡村文化新创意的思考

来源:广元日报
发布时期:2020-2-13 23:40
阅读:1195 回复: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是推进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涵。文化新创意是乡村旅游形成特色、增强吸引力、破解同质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昭化区依托区位和农业园区优势,发掘乡村文化,推进产村一体、农旅融合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实效,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如,复活地方历史文化、建立村史陈列馆、建文化景观、举办节庆活动、开展农事体验、地方文艺表演等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地方乡村旅游的灵魂。

    乡村文化发掘与创意存在的不足

    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乡村文化的发掘与创意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挖掘不够,层次较为肤浅。一些地方在设计建设乡村文化景观时,对地方特色文化深入挖掘不够,存在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浅尝辄止的现象。简单地以农耕文化、耕读传家等宏大概念进行演义,没有很好地植根到本乡本村的历史文化遗存、遗产和具体事物上。

    本土性原真性不突出。个别地方脱离本土实际,无中生有,空穴来风,所建景观或故事传说有任意编造、不接地气的现象,甚至出现明显的悖谬,对扩大地方知名度、影响力带来负面作用。为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看点或景观急功近利,临时拼凑,甚至机械移植外地元素,照抄照搬,步人后尘,少有新意,从而陷入同质化的陷阱与趋同化的俗套。

    挖掘研究地方文化力量不足。个别地方对深入研究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缺乏足够认识,重视不够,缺乏专门的人员、专业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在设计建造乡土文化载体时,所依托和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不足。

    着眼本土加强乡村历史文化新创意

    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环境差异、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等不同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地方风情、历史传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根基。独特的乡村文化不仅反映在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里,也体现在劳作方式、民俗活动等各个方面。根据昭化区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乡村历史文化新创意工作。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文化是根基,创意是花朵。文化新创意必须扎根于本地土壤,才能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合力唤醒沉睡的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凸显村落文化内涵,重现青山绿水,重塑古风古韵,是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乡愁氛围的有力抓手。要高度认识乡村地方历史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和传承地方文明中重要作用。区乡两级和有关部门行业应把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纳入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文化产品、推进现代休闲农业的重要基础性内容。加强领导,组织多种形式的创意产品研发团队。确定专人负责,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乡村文化的挖掘、研究与抢救,形成乡村文化信息源或信息库。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推进乡村文化不同层次的新创意产品,积极研发就地取材、翻新出奇的本土产品。

    着眼本土,开拓路径。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与形态丰富,要根据本土特色确定深入挖掘与收集整理的方向、范围与方法。通过县志、族谱、抄本、档案、笔记等文献资料挖掘历史文化。要组织专门人员通过查阅、翻检等方式从有关的文献中抽绎出关涉本土的资料。通过考察碑记、墓碑、建筑、寺观等实物研究、整理和挖掘本土文化。昭化区散存不少明清院落、家族祠堂、寺观庙宇、民间墓碑、古道遗迹、石刻等实物,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要组织人员加以认真研究,从历史、建筑、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不同方面与角度总结提炼出主题鲜明的地方本土资料。通过对文物的识别、解读与保护提升地方文化内涵。昭化区有各种文物保护单位90个(处),对这些文物要依法加强保护修缮,留住文化的根脉与见证,同时也要通过解读、复制、移植等方式用到文化新创意中去。要进一步加强文物普查工作,对留存于乡村的古院落、古牌匾、古牌坊、古遗址、古树以及拣银岩工矿遗址、有价值的民间墓碑等要进一步加强排查,通过甄别纳入文物范畴予以保护,通过认真的解读发掘其独特意义。在昭化大坪子、摆宴坝等出土大批珍贵的文物,有必要加快对这些出土文物的修缮、解读、宣传,以更好地服务于乡土文化建设。通过采访调查收集和研究地方文化。如采访地方老人、老干部、民歌手、民间艺人、傩舞、工匠等来收集地方独特的活态文化。

    注重提炼,特色开发。注重提炼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梳理乡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域脉络,一方面通过原生态乡村景观、风貌、脉络及建筑遗产实物的保护,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中,增强乡村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化抽象为具象,努力研发创意出具有本土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器物与产品。开发地方文化创意产品。要树立以古为新,推陈出新和理念,让古老文化借助乡土产品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据走访调查,有关本土历史文化的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够,一些旅游景区商铺销售的外地产品比例非常大。建议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古道文化、渔樵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富有本土特征的食品、用品、饰品、纪念品等创意产品,创造性地开展农耕体验、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活动,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活态形式。加强地方文化展示。结合园区、景区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方历史文化陈列。深入挖掘乡村风土人情中的特色元素,提供真实原真的地方产品的场景制作、流程呈现,增强旅游参与性。实施“一干多枝”策略,通过工艺、活化、移植、变幻、重组、创作、戏剧等方式,创意出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乡村文化产品。建议在亭子口湖区重点乡镇建立亭子湖库区历史文化陈列馆。推进产品变商品进程。面向市场,开动脑筋,突出重点,丰富本土文化载体,拓展地方历史文化依存的业态,加强核心品牌的打造与营销。强力推进以古蜀道、昭化古城为背景的文化新创意产品的研发,选择独特视角将乡村文化因素植入、融合到产品中去,勇于占领市场,推进文化新创意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狠抓积累,激活载体。推进全区各乡(镇)开展乡志的编撰工作。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和系统记载保留乡村的重要历史,为进一步存史育人、发展乡村旅游、创意新产品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据了解,当前如张家、朝阳、丁家等乡正着力进行乡志的编撰。建议推进其他乡(镇)的地方志编撰。加强地方资料的整理与编辑。建议各乡、村广泛收集本地存在、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传说、逸闻、名人轶事、故事、口头歌谣等资料,并及时加以整理、编辑或出版。据调查,昭化区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在明末清初移民进来的,移民历史文化色彩浓郁。乡村族群众多,姓氏纷繁,要鼓励他们寻根问祖,加强联络修撰族谱,理清乡村历史文化渊源,再现“家族记忆”,从而提炼出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创意出富有深重历史文化因子的产品。要进一步推进地方文艺创作。引导和鼓励一大批人员开展本土题材的文艺创作,通过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形式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发展。

    (作者系昭化区政协干部)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