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均将龙头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30多亿元,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38个、农业产业强镇(乡)811个。2020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850多亿元。2020年底,我国注册农民合作社达到225.1万家,为社员提供经营服务总值9600多亿元,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各类合作社联合社1.3万家,营收116亿元。培育6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涉及农业企业8000多个,合作社2万多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21.5万个,辐射带动农户1500万户。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超90万个,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6亿亩次。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培育发展市以上龙头企业超过1.4万家,贫困地区培育合作社72万家,带动51.2万贫困户。
二是亿万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现行标准下9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浙江省城乡收入比为1.96∶1,江苏省为2.16∶1。农民收入结构明显改善,收入来源愈加多元化,2020年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合计占到76.2%,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占2.4%和21.4%。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我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好农村路”“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宽带网络”加快覆盖等,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82%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完成整治。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全面解决,城乡电力差距显著缩小,基本打通农村交通运输“最后一公里”,信息化建设加快,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4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2021年新建成1.0551亿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四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改善。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5.7%。2020年,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1.52张、卫生院人员1.62人。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明显进展,各地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出台各种配套措施支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基础教育相关转移支付2499亿元,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安排资金277亿元支持办好农村职业教育。2019年以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1138.6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筹资: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580元,个人缴费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20元。中央下达2020年基本药物补助资金91亿元,支持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通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安排22.7亿元支持脱贫县公立医院建设。
上述成就表明,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已经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打下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共同分享到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作者:陈洁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