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作用下,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渗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新业态蓬勃兴起;“三农”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不断深化;农村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在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短板。
1.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农业农村信息化不断推进,但是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首先,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差距明显。截至2020年3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5%,而在农村地区仅为46.2%。其次,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明显滞后。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大数据建设和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处于起跑的状态,数据整合共享不充足、开发利用不充足,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显然仍是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短板”。
2.农民数字化应用水平较低。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普遍“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农村务农劳动力年龄在55岁以上的比例为33.6%,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91.8%,年龄因素、文化程度限制和使用技能缺乏是农民数字化应用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信息意识呈现一定的封闭性,既难以满足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条件,又缺乏应用数字技术手段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农业农村数字化进程缓慢。
3.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要素。从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来看,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专业人才仍有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缺乏高素质、专业化、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当前从事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体大多是农村居民,相较于专业人才而言,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对于掌握数字技术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4.农村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已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的要求,但是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自上而下的各地试点探索阶段,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组织化程度还相对较低,财政投入力度还不够,人员配备不充足,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和理顺。总而言之,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除了需要数字化专业人才保障之外,还需要组织、制度、政策、法律、人员等层面的保障,亟待形成整体的、统一的、具有分类指导作用的顶层设计。
文章来源:北京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