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2021中国公益年会在云端举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德龙集团、新天钢集团董事长、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丁立国受邀参加。丁立国在演讲中提出,为抓住“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发展变革中的战略机遇和发展挑战,建议企业家们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碳惠村”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动员企业家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开展乡村碳汇实现碳中和,同时要进行更多研究和探访,推进“碳惠村”发展模式研究。
丁立国分享重点
1.社会化运作的生态农场,建设在城市周边,它不仅承担着有机种植的作用,为城市生活的家庭提供有机产品,还有为城里的孩子做土地教育、劳动教育的作用。
2.社会化生态农业的一个特点:消费者和乡村的直接链接。
3.我提出建议:对回乡创业的青年人新农人给与支持。企业家有更多的资源、资金、管理经验,可以与专业的团队结合,孵化出更多类似北京分享收获农场的新型生态农场,培养出“一懂两爱”的建设新农村的新农人人才。
4.未来的生态农业,应引入智慧农业的理念,以科技技术、数字化赋能生态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降低有机农业的成本,逐步探索并实践出智慧农场的生产运营模式。
5.我们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通常只考虑森林植被碳汇,而未将土壤碳汇计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通过更加环保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得养育我们的土地更加肥沃,更关键的是,可以固碳减碳,实现环保、实现农业生产与环保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
6.号召企业家朋友们在当地对接生态新农人网络:每五个消费者加入,可以改变一亩土地,每10个消费者加入,可以让一位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每100个消费者加入可以支持一位青年返乡,每1000个消费者加入,就可能带动一个乡村。
7.企业家们共同推进碳惠村,有产业集聚优势,大家可以共同探索跨领域协同发展绿色乡村的模式,将社会化生态农业的方式实践出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经验,以“碳惠村”乡村碳中和启动为起点,构建企业家与乡村对接平台,以实际行动,推动碳惠村示范乡村的发展。
以下为丁立国分享原文:
两个月前,我们也提出了“碳惠村”的构想,以建设碳惠村为切入点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做?如何做到固碳、减碳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和乡村发展的有效结合?企业家的资金、资源、管理等如何与乡村振兴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碳惠村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带着这样一些思考和问题,我最近在京津冀地区做相关的调研。也在此,与线上的朋友们一起探讨。
这两个月来,我多次去河北、天津、北京的乡村做调研,也向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刘文奎会长,充分的交流学习,学习现在的乡村发展的新模式、社会企业的做法等等,怎样能汇聚企业家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发展乡村,服务乡村。
我同时邀请了一些专家,和集团的副董事长、副总等去了河北井陉,调研当地的助农花椒种植,目前也在探索如何与当地政府、村民、村集体合作。我们捐助优质品种的花椒树、给村民种植补贴、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后续的深加工和销售由企业全面推动,以此来切实促进村民增收、乡村振兴。
就在这个月,我去了北京顺义区的一个农场,分享收获农场。农场在顺义已经有9年,是两位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创建的,其中一位还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后。这两个人叫:石嫣、程存旺,是夫妻俩,他们博士毕业后就创建了这个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场。相信大家对有机农业并不陌生,这个产业模式也不是创新模式。我去了这个农场,发现了分享收获的模式是和之前的农业产业模式是不一样的。这个农场是以耕读合一、知行合一的方式,培养更多的青年人(他们有农学院的毕业生,也有各行各业对农业生产感兴趣的青年人),在农场学习工作三四年,掌握了生态农业种植养殖的技术,并支持他们回乡创业。这些年轻人,是未来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希望,他们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 “新农人”,而不是简单销售农产品。同时,分享收获农场也建设了一个新农人的持续支持网络,支持他们持续的学习:学习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的销售。这十年间,他们培训了1500名这样的新农人。这个模式是社会化生态农业的模式。
这样社会化运作的生态农场,建设在城市周边,它不仅承担着有机种植的作用,为城市生活的家庭提供有机产品,还有为城里的孩子做土地教育、劳动教育的作用,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就遇上了建行总行投资部门工作的一家人,孩子有两三岁,在拿着胡萝卜叶子喂兔子,年轻的父亲在地里挖了一个简易的小地窖储存过冬的白菜。这是活生生的让孩子亲身体验的自然教育、爱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热爱大自然,保护土地,热爱生活。这也是社会化生态农业的一个点:消费者和乡村的直接链接。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度,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养育着我们国家亿万人民。古代中国,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一家人守着几亩地,男耕女织,这样的文明持续几千年。在当代,我们也知道,很多农学院的大学生研究生,走上了研究的路,或者毕业后转行,不再从事农业。我在农场调研的时候,遇上了四位 “新农人“,他们是农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也有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年轻人。在农场学习生态农场的耕作、管理和运营。通过跟他们聊天,我发现他们是真正的“一懂两爱”的人才: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我问了其中一个来自内蒙古的小伙子康晓磊,他将家里的50亩地建设了大棚,种植有机西红柿,今年是挣到钱了。我问他,你的同学,高中的、大学的,还有几个种地从事农业的?小伙子说,就他一个了。另外一个河北的农学院毕业的小张,也是同样的情况。自己的同学,没有从事农业一线的了。
我想,在此,我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对回乡创业的青年人新农人给与支持。企业家有更多的资源、资金、管理经验,可以与专业的团队结合,孵化出更多类似北京分享收获农场的新型生态农场,培养出更多的像康晓磊一样一懂两爱的建设新农村的新农人人才。
未来的生态农业,应引入智慧农业的理念,以科技技术、数字化赋能生态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降低有机农业的成本,逐步探索并实践出智慧农场的生产运营模式。
在农场的实地调研中,我们探讨了很多问题,比如,农业中的碳中和。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党和政府推进气候行动的巨大雄心,也对经济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通常只考虑森林植被碳汇,而未将土壤碳汇计入。农业实现碳中和在于固碳(大气二氧化碳固定)和减排(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两个方面。在0-20公分的土壤表层,每新增1%的有机质含量,可以产生800公斤/亩/年的固碳的效能。若能在全国10%的耕地面积上(1.8亿亩)新增1%的有机质,则相当于1.5亿吨/年的固碳效果。农业固碳有广阔的前景。所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通过更加环保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得养育我们的土地更加肥沃,更关键的是,可以固碳减碳,实现环保、实现农业生产与环保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一个重要意义上的乡村碳惠的探索。即:通过对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采用有机耕种的方式,改善我们华北平原等更多地区的土壤状况(目前华北平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为4%以上)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而逐步实现土壤固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实践,值得投入的事。
为抓住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发展变革中带来的战略机遇和发展挑战。我建议我们企业家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碳惠村”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包括科学制定“碳惠村”的发展模式、战略和措施,动员企业家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开展乡村碳汇实现碳中和。同时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访,推进“碳惠村”发展模式研究。
如何实现碳惠村的实际落地?
一、通过在农村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绿色植被固碳+土壤改良固碳,多措并举创造碳汇。
要一方面倡导乡村低碳,另一方面要在城市推动食物教育,更健康饮食,减少浪费,我在调研时,发现一个数据: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在生产、物流的环节就有30%的浪费和损耗。
在此,我也号召企业家朋友们在当地对接生态新农人网络,支持这些真正在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解决销售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减少食物里程的碳排放。每五个消费者加入,可以改变一亩土地,每10个消费者加入,可以让一位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每100个消费者加入可以支持一位青年返乡,每1000个消费者加入,就可能带动一个乡村。企业的力量可以更大。通过消费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这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可以可持续发展。
德龙集团新天钢集团会率先在京津冀地区,开始做助农种植、生态农业的探索,努力实现乡村减碳、固碳。
二、为 “碳惠村”输送、培养“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靠的是在乡村生活的农民,也需要我们更多的企业家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掌握更加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技术。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能人。我真诚号召大家,为我们的乡村做出企业家的贡献:贡献资金、资源和管理技术,帮助和支持新农人回乡创业、发展。
企业家们共同推进碳惠村,有产业集聚优势,大家可以共同探索跨领域协同发展绿色乡村的模式,将社会化生态农业的方式实践出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经验,以“碳惠村”乡村碳中和启动为起点,构建企业家与乡村对接平台,以实际行动,推动碳惠村示范乡村的发展。
希望我们能一起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大事,微观上讲,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愿我们携手,共创更美好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