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专家视角 查看文章

姚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靠农业支撑乡村的发展

来源:腾讯新闻
发布时期:2021-11-26 11:41
阅读:823 回复:0
11月23日,由腾讯原子智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商业向善,共创可持续未来——2021中国益公司责任力年度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应邀在论坛上做了主题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如何协同发展》的演讲。

姚洋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挑战,仍然是缩小城乡差距;而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靠农业支撑乡村的发展,想靠农业支撑我国30~40%人口的收入增长,基本没有可能;只有我们把乡村经济、特别是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尤其是工业化搞上去了,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讲到乡村振兴,一定要和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谈——这两个都是最近中央提出的非常重要的大政方针。

中国为什么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提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我个人觉得,是因为中国已经走过了温饱、小康阶段,现在面临的是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挑战,仍然是缩小城乡差距。

想靠农业支撑农民增收,基本没可能

中国的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

如果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至今城市的人均收入仍然是乡村的将近3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收入差距,在全世界都非常少有。但是,城乡差距不仅仅是在收入方面,如果看一下社保、公共品的提供,城乡差距也非常大。我们在城市里觉得自然而然的那些公共品,在农村都是非常稀缺的。

还要看到,城乡的教育差距也非常非常大——全国的大学粗入学率已经达到55%,且仍然在增长,但在农村地区,恐怕这个数字要低得多。现在讲中考分流,其实在城市里分流的学生并不多,主要的分流是在农村地区。这意味着农村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至少40%,今后是没办法上大学或者上大学的机会很少,我们都期望他今后去做工人,这个差距会延续下去,而且会越拉越大。

乡村振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会看的更透彻一些。提到乡村振兴,一般立马就想到,要把农业搞上去,好像不把农业搞上去,乡村就无法振兴。另一方面,我们总觉得,农业是基础,要多生产粮食,所以乡村振兴第一任务就是把农业搞上去。但作为一个发展经济学家,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国家(除非是土地极其丰富的国家)能够靠农业支撑乡村的发展。即使像美国那样——土地非常非常多,农场非常非常大,美国的农民收入仍然赶不上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还是非常非常大。

中国农村,一个农场的规模大概是8~10亩地,根本不可能支撑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单靠这8~10亩地,恐怕永远赶不上城市的收入。事实上,至少在2015年以前,农民平均收入的超过一半以上来自非农;到今天,我估计绝大多数地方农民的80%以上收入来自非农。

农业占国民经济收入的份额下降,这是一个铁的规律。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降到8%以下,仍然在下降,发达国家可能只有2~3%这样的水平。所以,想靠农业支撑我们30~40%人口的收入增长,基本上是没有可能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振兴乡村?其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增加非农就业、增加比较高质量的非农就业。

如果大家去农村看一看,或者农村有亲戚,你问问他们的就业,很多都是很低质量的零星就业,特别是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这大概是一个常态。所谓较高质量的就业,就是比较稳定的拿工资的就业,可以比较有保障的风雨无阻的就业。

以县城为核心的工业化

说到这里,就要和城市化联系起来。大家如果关注了“十四五”规划会发现,对城市化有了新的定义。以前我们说城市化,不用“城市化”,而是用“城镇化”,别看这一字之差,差距非常大——“城市化”意味着政策上承认了大城市、大城市区域的合理性,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我估计,未来全国人口恐怕会集中到少数的城市化区域——以国家公布的9个所谓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组成的7个城市化区域,这是一个大趋势。

但是,我国城市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过去,是跳跃式的城市化——中西部农村人口直接转移到一二线城市,做流水线上的工人;但从2014年开始,这种趋势发生了改变,这样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停下来了。过去一段时间,还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城市化模式会做一个非常大的调整——城市化不再是跳跃式,而是梯度式。一方面,人口继续向这些大城市区域集中;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恐怕更多的要就地城市化。所以“十四五”规划提出,县域经济大有所为。

怎么发展县域经济?

以前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是村村冒烟、搞乡镇企业,这个贡献很大,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一定是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工业化。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县城里开始发展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县城的规模越来越大,一部分农村居民转移、住到县城,还有一部分人留在乡村,但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县城——因为现在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很多农村居民也有了小轿车,当然摩托车早就普及了;还有一些人在村里有房子,在县城里也有房子,我想这都可能发生。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去工业化的阶段——无论从就业来看还是从增加值来看,工业占比都在下降。所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工业增加值大体上稳定在占GDP的28%左右。其实这是非常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因为工业的技术进步很快,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上升,就挤出劳动力,劳动力就到了服务业。

总体而言,我国的工业化高峰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乡村地区、县域那一级没有工业化的可能性。我们老说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但我看过一些数据发现,至少是在过去十几年间,主要的南北差距就差在北方的去工业化速度远远高于南方地区。原来北方工业占比高于南方,现在北方的工业占比低于南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南方也在去工业化,我估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南方的县域经济发达、南方很多县在工业化——我们在沿海地区看不到的产业,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的南方县城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老家,江西一个各方面非常平均的县,在过去十几年间,县城发展飞速,主要是因为沿海转进去的两个产业:一个是箱包,一个是灯具,工业化了。那个县从2010年开始工业化,而且这些工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们总觉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从中国消失,不是这样的,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大有可为,而且这就是农村居民的一个比较高质量的工作。可能大家都看不上这样的工作,但试想在农村地区40多岁的妇女,很大一部分都当奶奶了,不工作了,现在有工厂,她就进厂了,一个月赚五六千块钱,在农村地区是非常高的收入,对提升她在家庭的地位也极其有好处。

所以,我们不要一听要高质量发展,就好像说把所有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全部转出去,如果中国还能够有这样的空间,为什么不让这样的产业留在我们这里?

时间关系,我稍微总结一下: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为农村居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这样的非农就业机会质量,远远高于他们在农业里的就业;只有我们把乡村经济、特别是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搞上去了,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来源:腾讯新闻,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