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中国经济时报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乡村,围绕各地乡村振兴的经验举措与显著成效开展系列调查报道,全面深刻反映各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取得的新变化、新风貌、新成效。
本报记者 李健
王文萍 袁盛波
“区块链养猪,网上选地种菜……”以前觉得是痴人说梦的事,如今在贵州都变成了现实。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大数据全国领先,当前正以四个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示范引领,积极探索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产业、组织、生态、文化、人才等全面振兴,这为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数字经济育先机增添了新动能,为建设美丽乡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区块链养猪:保证食品安全
日前,记者在贵州余庆县长坪生猪养殖场看到,一台机器人正在猪舍巡检,该设备可扫描猪耳朵上的智能芯片耳标,搜集处理猪舍气味与声音信息,监测猪健康状况,并通过5G网络和区块链等科技将数据传送至多个平台,予以建档储存分析,供养殖和销售参考。同时,在手机上安装“云上畜牧”APP,可实时查看猪舍情况,比如:猪舍温度、生猪体温、生猪运动轨迹等。
长坪生猪养殖猪场老板告诉记者,通过区块链技术,可详细记录生猪全周期资料链条,并经过加密算法对资料进行保护和有效验证,保证食品安全,提升生猪品牌价值。例如,某头猪重300斤,进入屠宰场切成大小不一的60块,每块都标注重量和部位,这些产品资料,存储在养猪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屠宰场、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节点里(这些节点可以理解为通过网络相连的电脑或服务器),若想改动某一个节点数据,必须经过其他所有节点同意(确权),如此就可让某一方难以更改,数据造假可能性被排除,也能很快溯源查到某流程造假的痕迹。“采用区块链技术,猪原产地标识、物流、销售资料都能够保证千真万确,对消费者来说,能保证买到安全有质量的农产品;对生产企业来说,也能确保品牌和信誉。”长坪生猪养殖场老板说,在区块链技术赋能下,对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精准化养殖技术与标准,输出给其他养殖企业,同时也能根据不同养殖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据悉,长坪生猪养殖场是余庆县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年出栏近万头生猪。
区块链技术不仅给养殖场带来变革,也给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带来便捷。余庆县农商银行董事长李黔虎告诉记者,以往金融机构都怕给养殖场贷款,主要是对养殖场情况不好把握,风险不好控制,同时养殖个体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能获取的贷款金额较少。现在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随时可了解养殖场生猪数量和健康状况,解决了银行监管的后顾之忧,也通过生物资产抵押解决了养殖户融资难题,有效提高养殖效率。因此,为支持养殖业壮大发展,余庆县农商银行还推出了生猪抵押贷款产品。另外,对保险公司来说,以前养殖5000头生猪,为节省保险费用,养殖场有可能只买1000头猪的保险,一旦生猪生病死亡,养殖场找保险公司理赔时,一头猪被死几回的情况都存在,如今有区块链技术,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
网上选地种菜:梦想的田园生活
从智慧农业、金融、旅游、教育、医疗、党务、村务、三资管理,到制定、实施和推广地方性标准化种植规范,接受农技专家在线一对一指导,再到建立区域性的农业发展大数据地图,这些都可在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开发的“黔农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及“黔农e村”微信小程序中找到。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是贵州数字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也是贵州省农信社“黔农智慧乡村”项目建设的试点推广村。打开“黔农e村”小程序,村里情况一目了然,从外地人到村里旅游吃住,到村民办事就业、生活缴费、贷款购物,再到村务管理、村务信息公开等,打开小程序一键搞定。登录“黔农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村里资源、资产、资金的详细情况。其中有项功能引起记者注意,那就是塘约村和平坝区农信社共同推出的“网上选地种菜”火爆微信朋友圈,其做法就是把村民土地集中起来,网上公开土壤情况、土地面积等,然后平坝区农信社整合客户资源,鼓励客户根据自身需求,网上选地种菜,过梦想的田园生活。塘约村村委会主任彭远科告诉记者,其实就是现实版“QQ农场”。彭远科算了一笔账,以前老百姓种植玉米或稻谷,其经济价值不高,现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土地附加值,重要的是促进旅游拉动消费。
平坝区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伟告诉记者,为确保农产品品质,现实版“QQ农场”通过区块链技术,在地里安装视频装置,施肥、除草等程序一目了然。“虽不能百分百保证是有机农产品,但可保证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还可溯源,对品牌培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李伟说,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平坝区农信社将出台相关贷款产品,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其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智慧工程”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让贵州农村发生了巨变。记者在塘约村看到,这里风景如画,一幢幢小洋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清澈的小溪蜿蜒环抱,宽阔的柏油马路通向四方。村委会办公大楼处,智能快递柜、银行机具、自助银医机等应有尽有。彭远科告诉记者,塘约村有921户3760人,人均年收入2.2万元。“当前,在智慧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塘约村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把196间民房打造成民俗风情园,提出林地景观化、道路香草化、河岸廊道化、庭院个性化、设施现代化、市场数字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智能化、坝区菜园化等九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彭远科说。
罗德才是塘约村村民,他告诉记者,自从2017年,塘约村成为4A级景区后,村民大多搞起了三产业。记者见到他时,正在自己卤肉店忙碌,他说去年6月在村里小吃街租了10多平方米的商铺,让妻子经营,村里游客较多,卤肉店一个月有7000-8000元纯利润,一年下来有1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家里建起了300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当前搞智慧乡村建设,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摄像头,有的家庭还全部智能化。”说到此处,罗德才拿出手机,点开“黔农e村”小程序,家里情况一目了然。
塘约村是贵州智慧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贵州全省培育了7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23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成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60余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0220个,快递物流覆盖全省80%的乡镇,电商让分散的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变成现实。今年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工作要点中,明确继续深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网络扶贫等,加快推动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了大数据,贵州乡村振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