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和加速剂。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笔者认为,有效传承和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村文化,动员村民“站前台”“当主角”,唱响“发现美、展现美、变现美”的乡村文化振兴“三步曲”,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振兴。
赓续民族血脉,发现文化之美。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积淀着少数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不仅能让少数民族文化血脉得以延续,还能提振少数民族投身乡村振兴的精气神。通过搜集、整理和挖掘少数民族相关的传说、诗歌、绘画等民族民间文学和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现民族文化之美,保护民族传统肌理与乡土文化特色,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以独特的民俗、器物、文学等民族元素,持续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便能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还原民族风情,展现文化之美。少数民族的美食、服饰、建筑、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也是民族的身份标志,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推动少数民族穿戴民族服饰常态化、歌舞唱跳日常化,保留民族建筑特色,可以让“无形”文化的“有形”呈现。同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彻底整治村庄“脏乱差”乱象,按照“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土滋土味”的思路,在活动场所、学校、自建房等建筑物上绘上民族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的壁画,利用茅草、木头和坛坛罐罐,打造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特色村寨,既能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有利于彰显民族团结进步,让乡村风貌的“颜值”得到有效提升。
盘活民族资源,变现文化之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农家饭菜、优越的自然生态风光,都是吸引游客休闲度假的宝贵资源。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打好文化牌、特色牌、民族牌,便能把“文化”转化成“生产力”,将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旅游富民、生态保护、文化融合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村的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风俗等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避免同质化。围绕主题美化村容村貌、完善产业业态、丰富文化体验,在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同时,提升少数民族村的自我优化能力,促使少数民族村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样板。
(作者:吴新春 永德县德党镇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