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总结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组织编写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近期已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将对书中的58个典型案例进行连载报道,宣传推广有关典型经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背景情况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总面积11 187平方公里。2015年,济宁市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89万人,通过各方不断努力,到201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50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圆满完成脱贫任务。
济宁地区历史悠久,是儒家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济宁市把乡村旅游作为文旅扶贫的重要突破点,积极探索“三个三”文旅扶贫工作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幸福产业”扶贫之路,协助35个贫困村强力打造50余个旅游扶贫项目,带动1.6万余人脱贫,解决2 400余人就业,成功打造了阅湖尚儒研学基地、等闲谷艺术小镇、老龙湾文旅小镇等一批文旅扶贫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报道。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高位推动,加强政策、资金双保障
1.强力出台扶持政策
济宁市每年均召开文旅系统脱贫攻坚推进工作会议、全市文化旅游脱贫攻坚督战检查标准专题培训、全市文化旅游脱贫攻坚督战会等一系列会议,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系统谋划、有序推进。不断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制定了《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班子帮扶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工作方案》,制定出13项具体标准和21项操作要求,先后出台了《济宁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行动方案》《济宁市文化旅游扶贫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定期对全市35个省旅游扶贫村从资金拨付、项目建设、资产确权、项目运营、收益分配、文化活动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并逐县逐镇逐村反馈,严格整改要求,建立问题销号机制,全力挂牌督战,确保各项工作第一时间落实到位。
2.大力加强资金保障
2016年以来,协调山东省乡村旅游协会免费为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累计为35个旅游扶贫村争取省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 810万元,列支了2 360万元市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其丰富完善乡村旅游业态、打造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争取市直部门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A级景区村庄和采摘园建设。
(二)创新路径,确保精准扶贫
1.创新“一村带多村”旅游扶贫规模化发展路径
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是旅游扶贫村,市文化和旅游局为该村争取140万元省级旅游扶贫资金,建设采摘大棚、民宿、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项目,陆续建成大棚74个(草莓大棚63个,火龙果大棚11个),年产值高达645万元,带动就业320人,村民人均年分红1 500元。南仲都村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探索了规划先行、政策支持、项目支撑、行业培训、节庆带动、创新提升的旅游扶贫道路。南仲都村的发展带动了旁边的东仲都村。东仲都村挖掘乡土文化,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吸引了全国各地学生、游客前来研学、休闲、度假。南仲都村和东仲都村的发展,又辐射到周边8个村庄,形成了龙湾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以东仲都村、夹山头村为核心打造的龙湾湖农文旅融合核心文创区,辐射带动示范区北部片区发展,建设成为集艺术“硅谷”、研学旅行、观光采摘、餐饮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高地。以土洞、南仲都、大峪口、王家村等为核心, 发展采摘游、赏花游、农事体验游、休闲度假等多种业态,龙湾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片区内东仲都村、南仲都村、夹山头村成功入选省级美丽乡村、市级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A级景区村庄,其中东仲都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创新“景区带村”扶贫路径
微山县微山岛镇里张阿村利用100万元旅游扶贫资金在微山湖旅游码头建设了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建成售卖旅游商品商铺23间、木质摊位15个。摊位选取村内有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免费经营,销售农副渔湖产品,开发地方特色小吃,人均年增收2 000元以上。里张阿村的“旅游项目+农户”购物街区项目也成功入选2018年度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里张阿村根据发展需要,又陆续建设了休闲旅游采摘园区 3家、农家乐9家、特色民宿3家。15户参与直接经营的贫困户每年户均收入5 000元以上,1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人均获得商铺租金分红分别为750元、771元、852元、948元。里张阿村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每年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村集体新增经营性收入3万余元,直接或间接吸纳100余名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上来。通过深化景区带村工作,切实加强龙头景区和贫困村的合作帮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就业扶贫,完善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长效之策。
3.创新“综合体+农户”扶贫路径
汶上县白石镇以发展精品采摘游为突破点,开发了西部以昙山风景区、东部以水牛山摩崖石刻为核心的全链条旅游线路,打造了昙山田园综合体,形成了“富美白石”旅游品牌,连续两届成功举办昙山核桃丰收节,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实现增收3000余元。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了市场投资热情,依托百年核桃林, 突出生态康养,将林场原有院落全面改造为传统民宿,打造以民宿为主体的综合小镇,配套儿童牧场、彩虹栈道、休闲垂钓、月季花海等小品景观,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住宿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内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 带动群众实现人均增收2000~3000元。
(三)全力开展培育创建,带动旅游提质升级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2018年制定《济宁市村庄景区化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庄景区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培育工作,不断完善景区村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2016年以来,累计培育63个A级景区村庄,13个文化旅游特色旅游小镇和20个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创建市级旅游扶贫示范村83个,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全部创建为省级旅游特色村。其中,邹城市上九山村、梁山县贾堌堆村、泗水县东仲都村、曲阜市石门山庄村4个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创意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经验总结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以群众为主体的扶贫大格局。济宁市在文旅扶贫实践中,真正做到了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上坚强有力,始终坚持政策优先保障、资金优先投入、要素优先支持、精力优先倾斜,精心组织、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持续跑好大力推进文旅扶贫的“接力赛”,构建全市上下共抓大扶贫、共谋大发展、共促大突破的“一盘棋”格局,为文旅扶贫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也促使脱贫的美好初衷切实转变为发展的美好现实。
二是坚持全面研析、精准定位、科学施策的扶贫新思路。很多贫困村都拥有无可比拟的美丽生态资源,之所以难以转化为美丽产业、美丽经济,根本原因在于扶贫方法的不科学。济宁市在文旅扶贫实践中,注重科学施策、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不求标准化,坚持每个乡村文化旅游点不趋同、不重复,努力为每个村集中会诊把脉、对症开方抓药,“量身定做”扶贫方案,有效避免了扶贫工作的一厢情愿、扶贫方法不接地气和扶贫典型移植后的水土不服。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示范引领的扶贫新路径。在全国扶贫的宏伟蓝图中,从不缺少美妙的发展创意,缺少的是用创新来穿针引线,把美妙创意真正转化为贫困村的美好生活。济宁市在文旅扶贫实践中,把创新贯彻始终,无论是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还是“一村带多村”“综合体+农户”等扶贫路径,无不凝聚着创新的精神,真正实现了“生态”和“发展”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推动了贫困村产业的全面发展、贫困户生活的全面改观。
四是打造自主驱动、持续发展、有效衔接的扶贫新前景。把旅游产业项目真正扎根乡村,实现乡村资源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乡村建设的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文旅融合样板村、景区化村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典型,成功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推动了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