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北京市将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来源:乡村振兴网
发布时期:2021-8-18 15:08
阅读:1156 回复:0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振农民精神面貌。

(一)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多方参与,通过宣传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突出对农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疏导,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发挥第一书记、党建助理员、志愿者作用,加强与农民群众的情感交流,收集民意,做好情感抚慰和人文关怀。开展创业创新精神教育,引导群众踊跃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2.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开展模范榜样巡回宣讲,深入宣传时代楷模、北京榜样、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最美志愿者等典型事迹,广泛开展模范榜样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各区融媒体中心“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功能。深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育重信守诺的良好社会风尚。

3.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学榜样我行动”、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家庭文明典型评树活动以及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以良好的家风支撑良好的村风民风。探索“乡村道德银行”“文明积分”“志愿者积分”等奖励模式,对先进典型进行奖励,让德者有得。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二)繁荣农村传统文化

立足京郊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传承创新农耕文化

鼓励“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和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等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各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和利用。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农耕文化博物馆、博览园、文化馆、遗址公园等再现乡村文明发展历程的设施建设。瞄准大城市乡村休闲需求,支持各区充分挖掘和创新利用农耕文化,强化教育、康养、景观和休闲功能。

2.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承传统地名、戏曲、技艺、饮食、庙会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保护一批新的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发展,促进活态利用。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完善非遗代际传承发展机制。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推进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新技术新媒体运用,加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

3.保护发展传统村落

落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贯彻《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市级传统村落实施挂牌保护,设立保护标识,完成市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与审批。按照规划和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因地制宜开展修缮试点。开展传统村落志编纂,传承乡愁记忆。

(三)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1.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健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推动交互式网络电视、移动数字终端等新型载体的应用,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向乡村推送力度。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建设一批流动“阅读驿站”,更新一批乡村图书馆。充分利用乡镇、村周边闲置土地资源,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继续推动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及市民文化休闲中心建设。

2.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创作推出一批乡村优秀文艺作品,策划推出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节目。强化“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组建“轻骑兵式”文艺小分队,结合乡村需要开展“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

3.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

支持基层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打造城乡居民共享的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新品牌。引导和支持乡村自办文化,鼓励并扶持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开展广场舞、农民剧团演出、书画摄影创作等乡村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北京农民艺术节活动。继续举办好北京市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展示周活动,传承、创新和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农业示范园,加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耕地分类管理机制,有序推动修复治理,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市耕地质量等级进一步提升。

2.建设绿色乡村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成片化、规模化优化耕地、林地布局,构建大田大林、田林交融的复合生态系统,推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布局,集中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耕地占总量的80%以上。通过典型示范、点上突破、面上推开,开展节水型乡村建设。继续抓好浅山区拆违还绿、宜林荒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村庄绿化,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开展千村千园(林)建设工程,沿村镇周边建设村头公园和村头片林500处,新创建首都森林村庄250个。

3.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落实《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结对协作、干部交流等机制。制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产业引导支持政策,引导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产业项目在生态涵养区落地;建设生态沟域,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建设水平,彰显生态、社会和景观效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重要回信精神,协调好保水与富民的关系,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探索开展零碳示范村、零碳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全市碳达峰后稳中有降作出贡献。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编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