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规划背景

来源:乡村振兴网
发布时期:2021-8-18 14:55
阅读:1155 回复: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民族要复兴,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明确了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等制定,系统阐明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具体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措,乡村振兴总体开局良好,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9.3%。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丰硕,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成效显著,平原地区农村基本实现“无煤化”。

低收入农户脱低任务全面实现,农村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六个一批”精准帮扶取得显著成效,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面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福利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2015年提高74.5%、90.1%和74.6%。乡村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助残、养老设施和服务逐步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业“调转节”任务全面完成,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化肥利用率从2015年的29.8%提高到40.7%,化学农药利用率从39.8%提高到44.2%,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35,农产品“三品一标”覆盖率达到81.7%。蔬菜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累计创建3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74个星级民俗旅游村,已有乡村精品民宿品牌699家。

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制定出台“村地区管”以及宅基地和房屋建设指导意见,农村集体土地管控得到全面加强。承包地确权证书发放率达到98.5%,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初见成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顺利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生态涵养区与平原区结对协作机制正式建立,公共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全面加强,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市委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农村工作条例贯彻实施办法,“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深入落实。完成新一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一肩挑”比例达到91%。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机制向农村深化拓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取得阶段性进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区镇村全覆盖。农村精神文明和农耕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新成效。全市72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称号,11个村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称号。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综合分析,北京市“三农”发展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深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把城乡经济循环作为国内大循环题中应有之义,释放农业农村投资空间和需求,更好发挥农业农村在应变局、开新局中的“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用;二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增强对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满足首都市民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全面落实新总规,深化生态涵养区和平原区结对协作,有利于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要素,以更高水平的农业区域合作构建环北京“1小时生活保障圈”;五是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利于打造农业“高精尖”的北京板块,建设智慧农业,赋能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依然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新旧交织的问题和挑战:多年来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持续下降,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亟待巩固和提升,蔬菜产量连续17年下降,自给率不到10%,肉类产量连续10年下降,生猪自给率仅有2%。农业科技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高效设施技术储备不足,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场景不多、变革作用不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村规划建设与美丽宜居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生活污水处理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低65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排在全国第22位,收入绝对差距由2015年的32290元扩大到2020年的45476元。

新的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全市“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统筹处理好“都”与“城”“城”与“乡”的关系,立足城乡互为需求、平等互惠,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衔接,守住农业基本盘,写好城乡互补这篇大文章,在更好地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中育先机、开新局,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首都“三农”事业发展新局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