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连同驻村干部累计300多万名,他们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斗在战贫困、奔小康一线。今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然而,聚焦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关键环节,不可否认,农村面临着“老龄化”“空心化”现象的不在少数,而缓解这一现象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引进、培育人才,实现农村人才“自我造血”,创新理念举措育才,更要“搭好舞台”,把握人才帮扶基层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精准化落实,汇聚一批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干、自己独立干的人才强力支撑,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来靠本土化的实用型人才推动。本土人才作为一支激情与活力并存、知识与闯劲同在的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赛选手”。对于乡村振兴,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唯有打造出一批扎根农村、适应农村、奉献农村的人才队伍,才能有利于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同时,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从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乡村振兴必然要提升村干部德、才、识三大素质,疏解乡村人才本领恐慌,强化培养农村干部能力。常言道“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人,掌握着一定的决策权。对干部队伍的建设,贵在坚持在选拔、培育、管理、激励上下功夫,紧盯村干部能力偏低的短板,对现任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村干部能力水平和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并建立后备干部档案信息库,加强村组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科学制定优化提升方案,不断充实、优化村干部队伍,逐步提升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此外,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唯有积极推动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变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让“田秀才”“土专家”留得住,需要培育“事农为荣、入乡为耀”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价值认同氛围,为强化人才发展投入保障,既要落实工资、工作补贴等物质待遇,又要畅通人才晋升渠道,真正实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问题,大力激发“三农”人才队伍服务基层、振兴乡村的活力。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是系统性工程、长期性任务。回首来路,在“三农”问题上已经取得累累硕果;展望前程,我们依然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但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秉持一颗炽热的初心,时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以一己之力,为身边人做表率,担负起乡村振兴的使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方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乡村振兴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