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乡村的舞台演出,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的画面是比较简易的舞台、不太理想的音响效果、没什么设计感的舞美……在演出条件的限制下,即便是来自专业院团的一流演员,节目的呈现和演出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乡村舞台演出的水准,似乎也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由于城乡差距大,在乡村里看场演出已是难得。可如今,我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乡村观众需要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对舞台演出的期待也更高。这意味着,乡村演出不应再作为剧场演出的简易版,演出的品质不应再打折扣。这些理念,一直贯穿在以实际行动改变乡村文艺面貌的浙江省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会的乡创者心头。
乡创者最难割舍的乡愁
“70后”易长安是活跃在浙江乡村的乡创者之一,他学生时代离开家乡考到杭州学习器乐演奏,毕业后进入浙江京剧团担任演奏员。易长安骨子里是一个不给自己设限、好奇心极强、善于融会贯通的人,除了京剧团的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掌握了很多新技能,如担任过不少重要文艺晚会和活动的策划、撰稿、舞台多媒体设计,编创过地方戏、情景音画诗剧等。
从小生长在乡村,乡间的白墙黛瓦、水清岸绿是难以割舍的乡愁,所以易长安总想为乡村做点什么。2017年3月,易长安在京剧团工作的第20个年头,他放弃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于当年8月成立了浙江旌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就是设计策划舞台演出和文艺活动,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去深耕田野,把乡愁转化成作品。
“我从乡下考进城市,为城市奉献了20年;在距离退休还有20年的时候,我想回归乡村,反哺生我养我的那乡那村。”易长安说。2017年至今,由他主导创作的文艺作品已达百余部,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着眼于乡村文化,如《诗画嘉善踏歌来》《芳草莓心》《天下龙泉》《田哥&山妹》《婺风遗韵 水墨金华》《田园松阳有香茶》《洞听丝韵 情满衢江》等数十部大型剧目。
乡村振兴以山为幕、以水做台
易长安第一个比较满意的作品是为宁波镇海澥浦镇十七房村撰写的大型互动体验情景剧《梦回十七房》。十七房村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乌石青檐马头墙,处处流露出江南古韵。它是“宁波帮”最早的经商家族集团之一——镇海郑氏十七房商人的发源地,百年民族品牌“老凤祥”的创始人郑熙也来自其中。村庄的南侧密布着极具代表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由于木质结构易产生火灾隐患,内部的设施条件已不适合现代人居住,当地政府将125户居民整体搬迁,引入企业集团整体开发建设郑氏十七房景区。
但如何提高古村的知名度?怎么拉动景区人气?在没有专业剧场的古村,怎么讲好“宁波帮”文化和十七房的故事?当地政府和易长安筹划着以文化振兴乡村,在为古村量身打造品牌演出的过程中,不能仅单纯地考量艺术维度,还要综合产业和市场等多个维度。关在屋子里写不出好作品,要挖掘乡村题材,先要深深扎在乡村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敬畏之心去感受村庄历史文化,再以开拓之心用创新的方式表达与呈现,这样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水乡船、马头墙、抱鼓石……在《梦回十七房》里,村庄成为一个大舞台,观众跟随演员移步换景,穿越于明清街观看十里红妆,在实景中体验乡音、乡景和乡情,感受“宁波帮”精神和古村历史文化。不少十七房村的居民成了情景剧中的演员,不但过了演员瘾,每次演出还有一笔收入。
“《梦回十七房》让观众感觉‘人在戏中、戏在人中’,截至目前已演出近60场,叫好又叫座。每逢演出,村里酒店的入住率都能超过90%。”澥浦镇宣传委员刘晨说,文化兴村的力量让十七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乡村里没有专业剧场,不代表不能够有高水准的专业演出。《梦回十七房》探索出一条为乡村打造优质文艺演出的路径。随后,这一创作理念又被移植到“江南民歌节——长三角田山歌展演”、李春华葫芦丝音乐会等文艺演出和作品中。山为幕、水做台,在水乡船头放歌、在山间洞穴听音,这些在城市的剧场里要靠舞美、多媒体展现的意象,在江南水乡可以以最可见、可感的方式还原本来的模样,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用真情浇灌乡村文化的沃土
2020年9月,浙江省首个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为宗旨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浙江省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会正式成立,成为走在全国乡村建设前列的代表之一。依托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会的平台,当地许多文化振兴乡村的想法得以实施和落地。比如,组织各类文化创作采风活动,挖掘乡村地域文化,繁荣乡村文艺创作;再如,一本汇集和展示乡村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乡村文化》,在今年的春天正式创刊了。
眼下,促进会的会员们正谋划着,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幸福像花儿一样——首届浙江乡村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云直播平台”等乡村文化宣传推广窗口……
同浙江一样,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国各地的乡村文化工作者正在努力用情怀与汗水表达对脚下这方水土的热爱之情,奏起越来越高昂的乡村振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