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央地部署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也是我国第一次把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纳入五年规划。奋进新征程,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事关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是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石。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5 月 6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稳产丰产。二要做好粮食收购、储备和市场调节,保障供应和价格稳定。三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会议强调,要强化农业生产科技支撑,立足国情,围绕人民群众需求,以科学务实精神着力攻关补短板。提高稻谷、小麦品质和大豆油脂含量,培育优质蔬菜品种,提高重要农产品单产和市场适应度,提升奶牛出奶量和肉牛品质。完善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农户等协同创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支持研制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地方通过下达财政资金、采取科技创新等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如:辽宁省财政厅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2021 年已累计筹措资金 187.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24.2 亿元。一是拨付种粮农民惠农补贴资金 88.4 亿元,保护种粮积极性。筹措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资金 40.6 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 41.3 亿元,支持广大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保障春耕生产;筹措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6.5 亿元,推广先进农机具使用,扩大农机报废补贴试点范围。二是下达支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专项资金 52.9亿元,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筹措农田建设补助资金 44.4 亿元,支持开展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筹措保护性耕作、黑土地保护及社会化服务补助等资金 8 亿元, 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先进适用技术,保护黑土地等优质耕地,鼓励发展绿色农业;筹措中央财政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基本建设投资 5000 万元,提高我省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及创新能力。三是下达产粮大县奖励资金 12.6 亿元,调动基层“重农抓粮”积极性。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全省 38 个产粮大县予以奖励,缓解产粮大县财政运行困难问题。昌图县获得奖励资金 1.1 亿元,居全省首位。四是筹措储备粮补贴资金 13.6 亿元,支持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对全省各级政府储备玉米、水稻、小麦、食用油等,落实收购贷款贴息及保管费用补助,提高粮食储备及市场调控能力, 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稳定。五是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资金 19.7 亿元,发挥农业保险稳产增收作用。筹措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 19.4 亿元,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予以补贴,提高投保积极性,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筹措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3000 万元,开展水稻和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农作物病虫疫情防控工作,减少粮食因灾损失。
吉林省为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强化政策稳产能。切实把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支持粮食生产政策落实到位,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严守耕地红线,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8000 万亩以上,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7413.3 万亩。夯实基础稳产能。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0%,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科技创新稳产能。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下乡进村。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100%。农业信息化在全国有“五个第一”,即 12316、12582 平台与农民互动服务量第一,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第一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覆盖面第一,易农宝APP省域用户量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中国移动服务农业示范基地。
数字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数字农业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产品的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可以说“数字农业是农业的又一次革命。”加快我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建设数字中国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推广运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建设、畜牧业信息化、农机智能化等取得积极成效,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产业新业态较快发展,特别是一些农业大省的数字农业发展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近期,全国各地积极谋划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快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强大动能,为新时期“三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黑龙江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发展难题。2020 年 7 月以来, 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高标准多措并举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各试点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创新工作手段,开展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在绥化市望奎县、佳木斯市桦南县、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牡丹江市西安区被评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激发全省各市(地) 推进数字乡村工作的积极性,经请示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同意,下发《关于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开展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前期各市地申报但未纳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哈尔滨市五常市、木兰县,牡丹江市东宁市,大庆市大同区,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七台河市勃利县,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等 7 个县区列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各试点地区坚持目标、问题和结果导向,填报试点工作台账,制定相应时间表和路线图,进一步细化实化试点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可操作、可落地的举措,按照相关要求有序推进工作,为申报下一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数字乡村建设良好氛围。一方面,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东北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及“网信黑龙江”微信公众号作用,及时发现和宣传推广黑龙江省国家试点地区先进经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数字乡村发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 拓宽宣传载体。编发刊物《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交流》,通报省领导对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的批示指示、中央网信办工作要求及各市地和中省直有关单位工作情况,交流各试点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三是建强沟通联络,共谋龙江数字乡村发展路径。黑龙江省委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处与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处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召集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黑龙江分中心、黑龙江大学数据科学与技术学院、省农业农村信息中心(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就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全省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推进情况、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等情况。四是开展专项调研,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所思所盼。2020 年末,黑龙江省委网信办派员赴齐齐哈尔市及绥化市听取依安县及望奎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情况,向佳木斯市及牡丹江市函调桦南县及西安区试点建设情况。近期,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按照“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省委网信办在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开展网信领域基层群众呼声较高问题调研工作。本次调研共分为书面调研、现场调研、推动解决相关问题三个阶段。向全省 11 个国家级、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市、区)征求在试点建设中发现的网信领域基层群众呼声较高的问题,协调问题所属领域和对口单位(市地),派员赴试点地区实地现场调研核实问题情况,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山东省济南市打造数字乡村一体化新样板。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围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探索阶段、以网站运维为主的发展阶段、以数据库开发为主的提速阶段,目前已进入以大数据建设为主的智慧应用阶段。截至目前,围绕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济南市已基本完成农业大数据一期、二期项目建设,“一图式”农业智慧管理平台被评为智慧泉城十大示范工程。围绕智慧农业核心区建设,以培育集聚优势为目标,在市农高区初步建成一个集“数据中心、指挥调度中心、监测控制点”为一体的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各类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打造了省内一流的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展示平台。同时,围绕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在大田生产上建成一批信息监测标准观测场,云端养殖物联网技术在畜禽养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荐山东锋士等 3 家企业获评全省“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济南科百等 10 家企业主体获评 2019 年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培育了安信种苗、奥克斯奶牛、科百农业园、安普瑞蛋鸡等一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围绕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吸纳 39 家电商企业组建济南市品牌农产品电商发展促进会,开发应用农村产权交易信息管理、农产品价格监测等 16 个农业智慧管理平台,初步搭建起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品追溯和监测数据“三大平台”;以区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益农信息社 4820 家,基本实现涉农行政村“一村一社”。
(三)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路径,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对推动旅游业发展壮大、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
近日,国家发改委、文旅部联合推出 300 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学习体验线路汇集了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乡村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展示了乡村旅游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
地方也积极出台政策,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如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吉林省乡村旅游规模扩大、品质提升、基础进一步完善、贡献显著提高,接待人次、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20%和 25%以上。发展布局,对接“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培育“环城、沿路、依江、邻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一环双线三带十区多点”的空间发展新格局。重点任务包括产品提质升级、强化文化赋能、加强标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广、提升公共服务、壮大市场主体等 7 个方面 19 项任务。政策支持,从资金支持、用地保障、人才培养、优化环境等 4 个方面出发,推出财政资金引导、加强信贷支撑、支持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实施“乡村旅游领军人才”计划、降税降费等 11 项措施。组织保障,包括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召开会议、政策落实、明确责任等 5 个方面,提出每年召开一次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大会,采取市州申办、县市承办制, 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支持承办地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乡村旅游发展典范。
本文摘选中国经济信息网出品的乡村振兴战略双月报(2021年6月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