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期:2020-2-15 23:43
阅读:1243 回复:0
1.农业生产生态化水平低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人力进行施肥和撒药。为了获得农作物的高产量,农民往往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在以精准农业等为特点的全新农业管理模式中,所有农作物的施肥、喷药、用水都由程序精准控制,不但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还能够使化肥、农药的使用得到科学控制,实现农产品质量为先、总量丰硕的目标。 
2.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低 

如今蓬勃发展的信息新技术,给传统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所获的数据也仅限科学研究,距离真正的农业信息化生产具有较大差距。此外,尽管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基于大数据的农业生产管理产品,但数据不共享、控制不智能等问题突出,难以大范围普及、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农技专家匮乏 

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生产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的依赖程度很高,但即使是在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农忙时节,田间地头依然难觅他们的踪影。目前,我国农技服务人员普遍不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仅有50万人,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仅有6.6人,平均每466.7公顷耕地仅有一名专门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拥有一名兽医,每15.3公顷草地拥有一名牧业技术人员。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现代化的保证,在农技人员匮乏且后续乏人的环境之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有限的农业生产专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就成了当务之急,燃眉之需。 

4.农业人才浪费严重 与农技专家匮乏相对的是我国农业人才的浪费。过去,我国对“三农”问题不够重视,设施建设和配套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差;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尚未意识到科学耕种的高效性和重要性,因此农业技术人员的地位也低、得不到重视,导致培养的农技人员大量流失。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院校共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其中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农业人才浪费严重。我国应当审视这个问题,认清农村技术人才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加大对一线农技人员的扶持,以确保更多的技术人才服务于农业。 

5.农技服务单一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主要依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或组织农业生产者进行临时的农业技术培训。而在农技推广人员匮乏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指导的效率非常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开始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远程的农业生产指导,然而这种形式的指导仅是减少了农技人员到现场的时间,对于指导效率的提升非常有限。同时,远程指导仅仅通过照片、视频、语音等进行诊断、指导,存在信息采集不完全、信息传递有误差等隐患。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在农村,大多数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难以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从业人员高水平素质的需求。其次,基層和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多年得不到知识更新的培训,容易与最新技术和科技脱节。尽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但现阶段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规划上仍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组织体系,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只有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发掘农村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社会稳定、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严峻、农业生态要素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生态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低、农技服务人员匮乏、农业人才浪费严重、农技服务模式单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等问题。政府和研究机构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精准农业实施经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信息化水平,从而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困境。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