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南通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通在高水平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情况。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南通将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全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利用方面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介绍,“十三五”期间,南通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34万亩,是“十二五”建设面积的217%,超额完成“十三五”建设任务。平整土地40多万亩,新增可耕作面积7.8万亩,新建泵站2672座,防渗渠3976公里,机耕路4252公里,桥梁1076座,开挖疏浚沟河21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2.4万亩,建设烘干中心62座,仓库6.5万平方米,晒场8万多平方米。随着耕地质量的提高,机械作业更加方便,降低耕种成本约40元/亩,提高粮食产量约100公斤/亩。
此外,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围绕农业规模经营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需要进行建设,项目区的土地规模经营比例从过去不足20%,提升到56.4%,平均流转规模300亩。同时在项目区积极建设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新型经营,项目区新型合作农场总数达到156个,经营面积8万多亩。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规模畜禽、休闲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南通还培育了“苏·皋长寿”“淘米记”等14个区域公共品牌,打造5家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9家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我们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农田设施建设、不过多考虑交通出行和村庄环境美化的做法。”朱进华介绍,随着建设和投入标准的同步提高,该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兼顾“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特色田园乡村30个、美丽宜居村庄154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83个,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呈现“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新面貌。
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通过有偿调剂使用,实现了资金下乡,资源进城。“十三五”以来,该市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和耕地占补项目融合建设,将市区到县区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费用标准从1万元/亩提高到25万元,再到28万元/亩,推动城市耕地和土地出让金向农业农村流动,增加耕地占补平衡面积2.65万亩,拨付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费用5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乡村振兴。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南通全市将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利用方面进一步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到“十四五”末,全市高标准农田占耕地的比重达到80%以上,承包地流转率达到65%以上,亩产粮食1000公斤以上,建成新型合作农场150个,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的基础支撑和突出亮点。各县(市)和通州区、海门区、通州湾示范区共建设16个连片规模5万亩以上设施配套齐、生态环境优、综合效益高的示范片,崇川区建设1个集生态、智能、科研、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示范区。
“十三五”以来,南通市委、市政府把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德政工程,做法经验被省政府以文件形式向全省推广,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市、全省唯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南通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出台了《南通市关于高水平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