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田点
嘉宾
吴德广 广西田林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文领 河北省承德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束兰根 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产业教授
樊杰虎 山西尧都农商银行风险总监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发展好具有可持续增长价值的绿色农业、明确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月12日,财政部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强调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明确了乡村振兴过程中金融应有的作为。“十四五”的奋斗序幕已经拉开,绿色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为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谱写新篇章?
绿色金融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农村金融导刊:2021年是中国发展“碳中和”元年,也是绿色低碳经济全球竞争的元年,如何认识绿色金融?
杨文领:绿色金融包含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方面是金融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绿色转型和发展,在“碳中和”过程中能够作出金融层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指各金融机构通过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集约型、数字化转型获得绿色可持续发展。
樊杰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农商银行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金融本源,为推动辖内绿色金融发展贡献力量。
对一个地方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农商银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银行,与地方经济社会是密切相关、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践行好绿色金融、保护好地方生态,就是保护地方生产力,就是为农商银行创造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导刊: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是怎样的?
杨文领:绿色金融伴随国家发展进程应运而生,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概念下,绿色金融有着天然的“生存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转型、绿色转型的重要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数字经济转型、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的打造,各行各业发展进步均体现出对绿色金融的空前需求。
吴德广:2020年“十三五”脱贫攻坚圆满收官,2021年开启“十四五”乡村振兴提速局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农村金融机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农村金融导刊:目前,农商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有哪些?
杨文领:作为本地农信机构,凭借点多面广的本土优势,着眼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支持本地文旅等产业服务链优化升级;着眼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围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支持打造产、供、销于一体的全系农业产业链;着眼国家科技转型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的对接,并做好与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对接工作,抓牢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营销链。
樊杰虎:创新支农模式,为“绿色金融”夯实发展土壤。在做好传统支农服务的同时,山西尧都农商银行于2019年9月建成“三农馆”,向社会各界集中展示该行支持农户自家养殖、种植的无公害特色农产品,打造地方特产品牌。
依托山西农信“晋享商城”APP,为农户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产品展销平台开启消费支农新模式,让广大农户享受到绿色产业带来的丰硕成果,在安农富农的同时坚定农户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让发展绿色产业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农村金融导刊:当地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有哪些?
杨文领:根据承德旅游城市特点,河北承德市郊区联社在绿色金融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支持“印象承德”项目,“印象承德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是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新兴代表个体,成功将“承德文化”融入到土特产品、艺术品创新等多类产品元素中。在承德市郊区联社的支持下,“印象承德”优化经营模式,开发产品推广小程序进军线上市场拓展,重焕“第二春”。
二是支持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绿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植物酸为载体生产生物有机肥,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也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承德市郊区联社在企业复产回暖关键时期,仅用一个星期为其贷款500万元低息担保贷款充实流动资金,解其燃眉之急。
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村金融导刊: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吴德广:首先贷款难。由于普惠金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如成熟的产业项目少、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难做实,经营主体可抵押物少或抵押物不符合标准等,大大制约了银行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有效贷款投放。加上普惠金融业笔数多、金额小、利润薄、风险大,惜贷怕贷,将农村存款过度投放到城镇其他领域,致使绝大多数存贷比“倒置”,普惠金融贷款供应紧张。
其次贷款产品提供创新不够。普惠金融信贷品种主要是传统小额信用贷款,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鲜活资产贷款、作物资产贷款、设施设备抵押贷款、“三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很少。为规避风险,银行金融机构往往只提供短期产品。
再次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较差。一是环境总体不佳。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抽贷断贷情况时有发生,农户承诺同意流转土地却突然违约导致项目难产,中小微企业流转土地中途违约跑路,新型经营主体出现信用违约情况逐渐增多等,正侵蚀农业农村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抵押物处置难。银行金融机构对恶意赖账逃债和贷款逾期不还等情况,苦于抵押资产处置难,严重影响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信心。
最后产融供需缺乏有效联动。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政策和资讯缺乏了解,遇到资金紧缺问题往往先找农业融资部门寻求支持;农业融资部门尽管了解当地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第一手”信息和征信情况,但缺乏及时为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牵线搭桥的机制和动力;银行金融机构则较少主动对接农业融资部门了解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和征信情况,种种因素导致三方信息不对称,造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服务严重不足。
农村金融导刊:绿色金融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束兰根: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绿色金融要服务好绿色农业,首先需要绿色金融自身取得良好发展基础。目前,我国绿色信贷总额超过12万亿元,绿色债券总额约1万亿元,总量在全球位居前列,但相比于全部金融供给,绿色金融的比重还不够高,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处于“点状”居多,还处在“由点及面”的推进过程中。特别是服务农业方面,众多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遍未启动绿色化改造,乡村地区的绿色银行专营机构建设总体处于试点摸索阶段,对绿色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二是农村金融尽管总体需求不少,但单项需求相对偏小,农业项目同样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金融机构也始终需要克服单笔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的困境,虽然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运用使得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客户、普惠客户时的效率有所提高,但对于广大的基层地方金融机构而言,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要走。
三是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农业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有待加强。绿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往往存在关键技术创新度有限、生产标准和规范执行度弱、产业规模总体小、抵质押和风险缓释能力不高等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按照标准模式测算则往往不确定性较大,风险度较高。
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情况有待完备。农村客户的经营水平和资金实力都比较有限,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很多缺失,这就导致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也会进一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判断。
推动乡村振兴主体“立体化”
农村金融导刊: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作用,更好地为绿色金融发展搭桥铺路?
束兰根:乡村振兴是一场长期战役,绿色发展同样是一个宏伟目标。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主导性地位,发挥着方向盘的作用。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各乡村的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态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引领乡村振兴的低碳化绿色发展方向和步伐。从顶层建设入手,多部门协同,共同推动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激励、考评监管等多重手段,在规划、治理、监管的领域开展工作。
农业部门要鼓励乡村振兴项目用好绿色金融工具,财税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及细则,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产业部门要着力培育农村经济增长动力,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并可以配套相应的差异化监管,科技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技术扶持,通过跨部门的多管齐下,构建起组织体系完善、产品服务丰富、政策支持有力、基础设施完备、稳健安全运行的绿色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导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如何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樊杰虎:一是调优信贷投向,为“绿色金融”提供源头活水。以信贷为抓手,通过调优信贷投向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将践行绿色金融与支持“三去一降一补”结合起来,把绿色信贷纳入中长期战略规划,不断深化信贷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大力压缩“两高一剩”企业贷款,对排污不达标、设备技术受限淘汰的企业,严格限制贷款准入,有力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当地生态建设。
二是支持特色产业,为“绿色金融”打造鲜活样本。把践行绿色金融与支持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积极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接,充分利用乡镇地域特点和自然优势,以支持涉农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打造“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发挥现代农业产业的引领作用,既带动农户致富增收,更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如在原国定贫困县——汾西县,尧都农商银行汾西支行作为当地唯一一家农信机构,重点支持了适合地域特色和自然优势的光伏产业,先后向该县农业龙头企业发放涉农贷款近106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近800个,形成“光伏+农业+就业”的复合效益,真正实现“输血+造血”的可持续扶贫,助力汾西县于2020年顺利脱贫摘帽。
束兰根: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配置作用,发挥着润滑剂和传动装置的作用。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投身绿色农业领域金融服务,推出更多围绕乡村振兴领域的专项金融产品,同时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技术,探索适合农村经济模式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为绿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
相关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是具体的执行单元,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相关产业涵盖方方面面,特别是绿色农业、科技农业,以及“三农”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应体现更多新时代和数字化的优势,重点加强技术及平台的建设和创新,按照“整合资源、完善技术、优化模式”的思路,激发产业潜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杨文领:农信社应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跟进绿色金融需求。在此方面,河北承德市郊区联社于2021年正式推进了扁平化管理改革。
一是重置网点职能,根据网点区位、业务规模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搭建“存贷综合型信用社+纯隔离式小贷中心+社区型信用社+承包制分社”的网点布局。
二是重塑信贷审批流程,设置独立审批岗、下沉网点式集中放款中心,打造“调查、审批、放款”各环节相对独立的信贷服务流水线。
三是积极引入智慧信贷管理系统,寻找和依托公信度高的信息平台,建设智能化、批量化的客户信息分析管理系统,实现客户精准分类,提高绿色金融对接服务效率。
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农村金融导刊:如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吴德广:一是涉农金融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保持信贷资金投向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持续增长,力争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保持70%以上,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保持50%以上,农户贷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持较快增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涉农企业项目贷款余额逐年增加。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以广西田林农村商业银行为例,3月末,累计发放普惠金融贷款7.40亿元,余额较上年增加1.20亿元。
二是金融支持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金融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多措并举加大帮扶力度,接续推动绝对贫困户逐步过渡到相对贫困户,支持农民群体稳定增收。全面推进“党旗引领+金融先锋”,实施“万名农信先锋进万村”,全面推进金融专员驻村驻社区工程,为稳定脱贫奔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3月末,广西田林农村商业银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86亿元,余额较上年增加3000万元。
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数字金融业务发展创新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需求有机融合,设计操作简单、交易便捷的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持续推出贴近客户、贴近农村、贴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系列贷款品种和普惠金融创新业务,开发建设网贷平台线上支农支小支微服务渠道,为农户、小微企业等贷款客户提供线上服务。
四是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持县域、乡镇、村屯等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数量基本稳定以及安全营运。以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和数字金融为突破口,2020年末,广西田林农村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存量用户稳定保持在7.3万户以上,移动支付、云闪付APP在农村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电商服务振兴乡村成为常态,168个支付便民点覆盖168个行政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达24个以上。为乡村振兴坚守我们农信社的初心和使命力量。
农村金融导刊:农村金融如何在发展绿色金融中,加大金融科技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支持?
杨文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是2021年中央1号文件和银保监会的明确要求。我们应牢牢抓住农村信用社在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方面的优势,依托农村信用社在立足“三农”、服务农业农村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客户资源,同时跟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整合财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工商、社保等方面的涉农信息,积极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对称市场信息,解决农村“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束兰根: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金融行业支持“三农”面临的瓶颈。在服务“三农”新渠道的过程中,涉农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群体性画像、数据不可篡改、高效运算和储存、智能评价等应用场景端开展技术创新尝试,同时整合相关业务渠道,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与数据应用能力,重构农业信贷征信体系。
特别是在30/60双碳目标下,农业领域控碳减碳任务同样较重,要针对低碳减排、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给予高效、低价、批量式倾斜支持,对高排碳、高污染、高能耗、弱循环的“三高一弱”项目予以控制,提升农村金融供给的配置效率、服务水平和支持额度。在产品创新方面,根据绿色农业的特点,建立客户分层体系,优化风险定价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在人才培育方面,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本土情况的绿色金融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