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广东省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暨农村承包地流转工作推进会在江门开平市举行。全省各地市农村政策与改革“行家”云集侨乡,以实地考察形式,聚焦农村改革工作的“江门样本”。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许典辉,副市长王长青参加考察。
当天上午,参会人员集中考察大沙镇丝苗米智慧农场、大沙镇大塘面村乡村产业基地、塘口镇天下粮仓展示馆、农村电商产业园展示馆和塘口镇慧园生态农场。实地了解江门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促进区域土地集中高效经营,拓宽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做法和亮点。
大沙镇丝苗米智慧农场项目整合300多户农户零散的耕地资源,引入乡贤回乡投资建设丝苗米智慧农场,推行“互联网+”智慧生产模式。计划流转总面积1000亩,(含撂荒整治地块),目前已流转土地面积400亩。此外,项目直接雇佣周边农户60多人,间接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超200户。
大塘面村乡村产业基地通过整合资源,开发连片油菜花种植基地,配套建设“两山绿道”、观鸟平台、农耕文化体验区等。引入大沙镇旅游公司等社会投资合作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前期运营,引导成立村民市集股份制合作社,形成村集体与村民共建共享的运营及利益联结体。同时,通过举办“稻香音乐节”、“花田音乐会”等文旅活动,发展乡村旅游。
塘口镇宅群村通过盘活集体资产、美丽乡村建设等,形成了“天下粮仓”展示馆、开平市农村电商产业园等多种富民兴村的崭新业态。近年来,该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凝聚村民、乡贤、政府等多方支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并整合土地资源,发展文创旅游新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提高12万元。
慧园生态农场流转土地300多亩,主营葡萄、草莓、柠檬、水稻等种植及关联农副产品的销售,种植、休闲采摘,是综合性的农业观光旅游农场,年产值超过51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2019年,该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当天下午,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暨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省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特别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流转等重点工作。
会上,江门作为“东道主”,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题,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改革、低收入人口帮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等六大板块,面向全省分享“江门经验”。
许典辉对我市经验表示充分肯定。他提出,江门通过抓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健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在撂荒地复耕和粮食种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活化利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改革典型。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18年以来
江门抢抓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机遇
着力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
农业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等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创新
不断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新会、鹤山、恩平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经验总结推广;
出台《江门市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江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创建工作方案》,依托开平市省级土地流转试点,全域推广“两预两委托”流转模式;
建设“1+7+27”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全省首创低收入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和分类政策管理体系,首推整市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帮扶机制……
2018—2019年,江门市连续两年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得分为粤西片区第1名。江门市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表彰。江门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开发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0年以来,江门市陆续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台山“农业特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平农村土地流转等省级试点工作,开平塘口镇成功申报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江门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活力。
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到产业链融合发展改革、低收入人口帮扶改革,再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革、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改革,一场场“革命”在侨乡大地发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串起广大农民小康路上的“幸福链条”。
全省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暨农村承包地流转工作推进会在我市举行,江门作为“东道主”,将面向全省分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江门经验”。
土地转出“新天地” 富民兴村添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创新“一标三片区”模式推进确权数字化加工,加快承包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取得扎实成效,入选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目前,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9.13万公顷,流转率达54.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我市接连出台《江门市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江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创建工作方案》,依托开平市省级土地流转试点,全域推广“两预两委托”流转模式(预流转、预整合,委托镇或村集体统筹经营、委托第三方统一发包公开招标),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大文章。
土地转出“新天地”,富民兴村添动力。侨乡大地上,江门将土地流转作为一把“金钥匙”,激活了农村土地潜能,敲开了农民致富之门,也打开了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强的“多把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李胜业是台山市都斛镇公认的“种粮大王”,16岁起至今,和水稻打了半辈子交道。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2.67公顷的土地,基本靠人工耕种,辛苦不说,效益还不高,万一来场台风,更是血本无归。”在劳作中,李胜业逐渐认识到,种水稻,小打小闹始终难成气候。2015年起,他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8公顷,探索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路子。
事实证明,李胜业的路子走对了。如今,李胜业种植土地的规模已经超过66.67公顷,还牵头成立了都斛镇莘村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无人植保机等各种农机设备近百套,可满足周边8个镇200多户种植大户的生产需求。
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
不光节约了人力
还实现了增产增收
李胜业表示
他目前正在种植富硒大米
打造“都胜”富硒大米品牌
形成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李胜业从种植效率到种植形式,再到品牌提升的一系列改变,土地流转是串珠成链的“红绳”。正是土地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集中,才让许多像李胜业一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发展壮大,带动现代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开平市长沙街道东汇城北侧流转整合的80公顷土地上,一个优地优企优品农业项目日趋成型。“我们从2020年3月开始进场,目前已种植沃柑、柠檬等作物约45公顷,其他基础设施也正加快建设当中。”优地优企优品农业项目负责人关耀强表示,他们将积极打造农业观光旅游板块,以三产融合方式,构建都市农业示范样本。
此外,关耀强还与京东物流达成合作,高标准建立京东农场,为自身以及附近农户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相比一般的物流方式,我们为农户提供每单便宜2—5元的优惠。目前,该基地已经辐射到开平甚至整个五邑地区,每月发货量超过3万单。”
“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有了发展更多业态的空间,附近村民也得以在项目中实现稳定增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不再处于传统的割裂状态,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彼此‘抱团’发展,迸发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开平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会区大鳌镇,大大小小的虾塘星罗棋布连缀成一个“对虾王国”,数以千计的村民组建起“一只虾”工程“大军”,养虾“养”出的一幢幢“虾楼”鳞次栉比。
大鳌镇是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冲积而成的江心岛,属低沙田地区,河网交错密布,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不二之选。对此,该镇紧抓土地流转“牛鼻子”,“转”出规 模经营“新天地”。
“我们先把土地确权分为确权确地的‘口粮田’和确权确份额的‘经济田’两部分,将土地权利确权固化到农户,让农民吃上‘定心丸’。然后再交由村集体统筹经营‘经济田’,统一公开招标,实现土地利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大鳌镇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大鳌镇土地流转面积2440公顷,流转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高达92.9%,并衍生出“连锁反应”: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流转发包年度收入超1.1亿元,各村集体收入基本迈过500万元门槛;不断提升的集体经济反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总体效益;形成14家水产养殖合作社,养虾从“看天吃饭”发展为“向科技要产量”。
“2020年,大鳌镇水产养殖总量约2万吨,产值超6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近8成,带动超过5000人就业,入选中国名优农产品示范基地,真正成为一方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大鳌镇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土地流转“勤”,产业发展“旺”。类似土地流转助力大鳌镇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在江门大地上还有很多。
台山中国农业公园“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流转万亩田地,打造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农田,被誉为“广东第一田”;牛江镇通过土地流转打造国家级万亩马铃薯示范基地,成为江门冬种生产的“主阵地”。产品还远销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颇有名气的“国际薯”……
乡村建设打开“新大门”
穿梭于绿水青山领略乡村美景,行走在油菜花海聆听动人民谣,流连于特色市集品尝农家风味……3月19—21日,“送你一朵小黄花·开平大沙花田音乐会”在大塘面村举行。短短3天,2万多人次游客慕名而来。
谁曾想到,大塘面村曾是大沙镇最穷最落后的村落之一。后来,该村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将闲置用地统一“打包”,引入大沙镇旅游公司活化利用,累计吸引政府“投资”逾1000万元,打开乡村建设的“新大门”。
“大塘面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有着优越的生态湿地系统及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决定活用这些资源禀赋,成立村民市集合作社,培育乡村市集、文创产品、自然教育课程、生态夜观等项目。”大沙镇旅游公司项目负责人黄姝说。
随着家乡的不断发展,村民熊雪燕主动放弃在外工作,无偿参与市集合作社和乡村市集的筹备,后来她也被推选为合作社负责人。“目前乡村市集已在常态化运营,自制凉茶、儿童玩具、零食、本土文创产品等不断上架。”熊雪燕算了一笔“经济账”,非节假日日均收入为800元左右,稻穗音乐节期间每日营业收入高达万元以上,春节7天营业额达到十几万元。
曾经一穷二白的村子变得生机盎然,一跃成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发展,民宿和露营地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土地流转“撬动”了大塘面村的振兴。
游走于珠三角最后的原生态水乡——古劳水乡,在古劳圩感受商贾云集、水贸穿梭的往日盛景;在“横海观浪”区放慢脚步融入荷花海,体验人与荷花的融合……这是江门华侨城古劳水乡大型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以下简称“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的未来景象。
“2019年,华侨城集团正式‘牵手’古劳,投资50亿元,以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古劳水乡项目。以文旅产业为核,实现城乡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江门华侨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磊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
古劳水乡再焕春
双桥村是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
的主要选址地之一
“为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促进文旅发展,我们根据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用地需求,将个经济组织资产以土地入股方式整合到经济合作社,实现‘一对一’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双桥村委驻村干部任建成说。
据了解,双桥村先后整合4.6公顷留用地与华侨城进行商业街项目建设合作,项目建成后村组资产预计增值达3亿元。“通过成立经济合作社,我们不仅把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切好,还发挥了土地效益利用的最大化,把‘蛋糕’成功做大,带动村民实现增收致富。”任建成说。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专项改革实现“1+1>2”
土特干货、新鲜果蔬、茶叶酒水、休闲零食、粮油米面……300多款商品在五邑红商城上线,销售畅旺。这是一个由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村集体主导的电商平台。去年9月,鹤山以来苏村为试点打造电商平台项目,以此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类似的项目在鹤山市并不鲜见。古劳镇一个农村废弃小学,摇身一变成造型前卫的水墨·方塘艺术酒店,该项目由古劳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联合社与文创公司合作,预计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8万元以上;宅梧镇堂马宅朗村引入维生农业智能花卉种植项目,总投资1.5亿元,利用土地出租实现增收……
近年来,鹤山市作为省第二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陆续打造多个有关项目,形成了“村村合作”“村企合作”等有效经验。“2019—2020年,全市各级共投入925万元,扶持建设14个省级试点、4个市级试点开展26个项目,通过发展物业经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等‘造血’项目争创示范典型。”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土地盘活了,资本进来了
项目落地了,集体腰包鼓起来了
……
这样“1+1>2”的倍增效应
在侨乡大地上正不断上演
当下,我市正大力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对传统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健全完善“三结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实施提升薄弱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行动。
“我市拟制定《江门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着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运行、资源配置、分类施策、资金投入和多元支持等五大机制,实施财政、用地、项目等系列政策措施,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至2022年底,江门将培育发展一批基础不同、特点鲜明、带动力强的示范村,全市行政村一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力争集体年总收入逐步达到50万元以上,集体年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80%以上。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美丽经济”
新会区大鳌镇东风村,居民世代依水而居,是水产养殖界的“扛把子”,也是美丽水乡的“代言村”。随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吹起,东风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的主体村。
曾经
一批批投资商乘兴而来
却败兴而归
因为与水乡风情剪不断理还乱的
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大量涉河违建
东风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曹乃付表示
先前东风村因疏于管理
村民沿着河边肆意无证搭建
侵吞着本不宽敞的河道蔓延总长近2公里
随着“三清三拆三整治”在江门全面打响,东风村全体干部群众下定决心“拆出一个未来”。东风村一河两岸人居环境“改头换脸”,经济型酒店、家庭民宿等业态逐渐兴起,村民出行通畅度、停车便利度、屋前开阔性,都有了显著提升。
东风村的蝶变是江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自推动乡村振兴以来,我市先后部署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3+2”行动(“廊道”整治)。全市所有村庄已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我们通过建立一套评介规则,构建纵向和横向两个评介体系,调动多方力量,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比武’,并全面推行村民积分制,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调动乡贤、华侨、企业等社会资源,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深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江门积极推广“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引导村民“唱主角”,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新会区石板沙村荣获“中国美丽乡村”,5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村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基本建成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积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升级版……
来源:综合自江门日报、江门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