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何以瞭望:“数”读乡村五年有感

来源:《瞭望》 作者: 刘菁
发布时期:2021-4-6 11:22
阅读:680 回复:0
  文 | 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 刘菁

  四十年,它始终挺立船头,前瞻世界政经发展走势;

  四十年,它总是站高望远,洞察中国改革开放风向。

  从1981年的《中南海纪事》,到2021年的《治国理政纪事》,它打开了高端时政深度报道的权威窗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风向标。

  时代瞭望台,《瞭望》也。

  瞭望者,以何瞭望,何以瞭望?

  感谢《瞭望》,在赋予我们瞭望全球的格局视野胸怀时,也以时政大刊的姿态,给我们提供了智库调研创新的瞭望台,让我们不断思索且不懈实践以何瞭望、何以瞭望。

  在《瞭望》的支持和指导下,从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我和同事以“实地调研+自主建立样本库进行数据挖掘+定量定性分析+数据可视化新闻呈现”的形式,每年春耕时节开展一次“数”读乡村的《瞭望》专题调研。

  五年来,“数”读乡村从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以五百农民为样本分析,发展到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实施方案,最多时对三千多农民分类开展样本调查、获取八万多条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图谱”,呈现出更加精准的乡村画像,为“数”读乡村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可靠来源,为定性研判奠定了科学基础。

  感谢《瞭望》,给了“数”读乡村“春的舞台”。五年中,《瞭望》刊发了五组19篇“数”读乡村稿件,数据图表83幅,在“数”读中触摸乡村实情、解剖乡村现状、观察乡村未来。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履行耳目职责、提供智库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传统调研更多是望闻问切式的一线观察访谈。解剖麻雀是记者的特长,但自主开展样本调查进而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并据此对经济社会现象做出定性判断,以数据辅助调研的方式运用并不多。

  我们在日常采访中强烈地感到,新时期调研需要丰富的大数据支撑、精准的大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的数据表现。大数据辅佐调研,是数据化时代的调研新手段、新形式。建立在一定数据量上的“数”读,与实地深入调研的“眼”见相结合,可以提升定性研判的精准度。

  现实情况是,许多权威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信息服务商、各类渠道商手里,能提供给媒体调研使用的多是加工后的第二手第三手数据。一些智库单位、市场化民调公司早已开始自主采集数据,拥有独立的样本资源库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新闻媒体面临自主采集数据的渠道手段不足、熟练掌握数据分析软件的专业人员不足等困难。

  2016年,我和江西分社的同事郭远明、高皓亮、秦宏等聚焦“三农”课题,在延续田间地头实地调研的同时,开始尝试通过建立自己的农民数据库样本、发放样本调查问卷来获取一手的“三农”“定量”数据,自主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最终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实现课题定量分析后的“定性”研判。

  摸索之初,困难重重,但对数据辅助定量定性分析的探索热情、《瞭望》对“数”读调研的“期货”订单,鼓励着我们向前。

  2016年,我们尝试着建立了第一批554位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职业农民样本调查库。聚焦“新农民如何升级”主题,我们一边进行实地访谈,一边对五百多位职业农民展开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样本农民中30~50岁、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占比均接近六成,30岁以下较高学历的新生代职业农民正在崛起。半数职业农民的种植规模在50~100亩之间,规模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但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已占四成。相比父辈,年轻一代新农民更青睐500亩以上较大生产规模,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农场、公司化、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新生代农民获得的单位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经过大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我们采写了《新农民如何升级》《种粮大户面临“职业危机”》《职业农民呈“代际增强”趋势》《规模化经营存在四大瓶颈》《一位“明星农民”的职业浮沉警示》等一组五篇稿件,开启了在《瞭望》刊发“数”读乡村的序幕。

  数据定量分析并不是取代典型麻雀解剖。在这次的调研中,我们就抓住了一个典型,曾经营6万亩规模、年营业额超亿元的职业农民,因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身负上亿元债务而濒临破产,我们以《一位“明星农民”的职业浮沉警示》为题,揭示了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时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理念、风险防范、专业管理、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第一轮《瞭望》“数”读乡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也坚定了团队记者们沿着大数据定量+定性调研的信心。2017年开春,“三农”新事吸引我们将目光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数”读乡村团队在上一年建立的样本库基础上,将样本扩大到对江西14个粮食主产县(市、区)的873名规模种粮户。我们发现,多数种粮户对国家粮食托市收储政策依赖仍较强,对接市场能力不足。问卷数据显示,2016年样本农民粮食生产亩均利润率在10%以上的,按50~100亩、101~300亩、301~500亩、501~1000亩、1001~5000亩等五类种植规模区分,呈“A”型分布,亩均生产利润成为市场检验适度规模经营的“试金石”。延续上一年对“明星农民”经营破产的关注,我们将借贷风险作为此次数据调研的一项内容。数据表明,超七成种粮户借贷经营,规模种粮步入借贷经营时代,超大规模经营系统性风险上升值得警惕。我们根据调研和大数据分析,采写了第二组《瞭望》“数”读乡村稿件,包括《农业供给侧改革田间一线观察》《警惕超大规模经营系统性风险上升》等。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初,“数”读团队将数据调研聚焦在“透视乡村振兴一线农情”方向。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农民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蹲点调研之前,选取江西16个县(市、区)的近两千名农民开展了问卷调查。透过1684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人、地、钱这三个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新动向,比如1684位农民目前及未来对乡村的“去”“留”“返”选择等。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让“沉睡”的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透过问卷数据,也可以看到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乡村振兴重要资产有效流动的期望和担忧。52%的受访农民担心参与经济组织时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定价不合理,这是农民的真诉求。

  这一年,《瞭望》刊发了一组五篇“数”读乡村稿件:《透视乡村振兴一线农情》《1684个农民样本的乡村振兴选择》《求解乡村振兴不等式》《新“三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篁岭和丫山的乡村振兴对话》等。最后这一篇,也是定量定性分析中的典型解剖。我们采取两村对话方式将蹲点的两个典型村进行了对比,提示乡村振兴不是原住村民消失的振兴,而是村民宜居兴业的振兴;和村民割裂,意味着古村没有了灵魂,也失去了乡村原本的味道。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调研的需要,数据调研的手段方式都在不断与时俱进中。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我们再次将“数”读乡村聚焦乡村振兴大主题。我们联合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南昌调查队,按照统计部门专业的样本确定方式,选取了江西16个县(市、区)、100个村的2000名在家务农农民、1378名外出务工农民以及100名村党支部书记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的变化,不仅仅是样本数据比最初一年扩大了近六倍,而且细分了样本对象,分三类涉农人群分别设置问卷开展样本调查。问卷收发的手段上也有了变化,对1378名在外务工农民,我们通过村级微信群进行线上问卷调查。

  3478份有效问卷,形成了8.6万余条数据信息,通过各种交叉分析,运用大数据“图谱”,呈现了更加精准的乡村画像。这一次,《瞭望》刊发了《振兴新脉动》《“数”读乡村新财源》《三千农民的乡村愿景》《农村变革涌现三支生力军》《一个村庄的反向融合之路》等一组五篇“数”读乡村。通过比对两年乡村振兴主题样本调查数据,我们发现,选择在乡村生活创业的农民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八成以上务工农民有意愿返乡发展。本土农民创业者,带着完整产业链下沉农村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伴随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形成的农业工人群体,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重要力量。

  到安徽工作后,我仍然割舍不下对“数”读乡村的记挂和再探索再实践。2020年开春,防疫形势仍然严峻,疫情防控要求下样本调查工作难度加大,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给了我们有力的样本调查协助。疫情对全年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我们调研的目的。我和新同事王圣志、姜刚、程士华以2020年这一特殊年份种田养猪能不能赚钱为方向,分种田、养猪两类问卷对790户农户进行了数据调查,看看疫情对江淮粮食生产和刚从非洲猪瘟疫情中慢慢恢复的生猪养殖业有什么直接、间接影响。样本数据表明,对粮食生产形势,50.45%的农户认为疫情略有影响;关于疫情对用工的影响,17.06%的农户反映影响大,41.47%的农户认为略微有影响。在生猪养殖方面,37.8%的养殖户计划当年扩大规模;25.8%的养猪户预计当年经营收入与上年持平。结合我们深入几个粮食生产和生猪养殖大县的实地采访,我们采写了《哪些因素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生猪养殖到底能不能赚钱》一组两篇稿件在《瞭望》刊发。

  五年春耕时节的乡村“数”读,19篇《瞭望》专题稿件,既带着“春”的感性气息,又兼有“数”的理性思维。稿件获得了广泛转载,有的引起了高层关注,有的权威部门向我们索要核心数据,有的媒体向我们学习如何自主开展大数据调研。

  五年回顾,样本调查、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三个关键环节的变化创新,记录了我们团队探索的脚步,承载了我们构建大数据调研新体系、构造数据化调研流程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样本调查包含样本选取和获取数据两方面,重要的一环是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建立在记者对研究课题的政策把握和情况积累基础之上。这对设计问卷的记者自身功力是一种考验,包括对问卷对象和领域的日常观察积累及思考,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和大局判断。样本的抽取则兼顾代表性和随机性。

  分析数据是数据化调研的核心。分析数据既要求有统计学相关知识,更要求熟悉行业实际情况。在“数”读乡村调研中,我们根据研判春耕生产形势所需要的数据,对问卷数据进行多维度交叉分析,从而找到规律和趋势。获得数据和案例只完成了调研的一半,用科学的数据深度挖掘,由“定量”分析提升至“定性”判断,才能够有效实现大数据的“新闻化”。

  可视化是数据化调研的表现形式。数字用文字表达比较枯燥,但是通过图画、图表形象化呈现,就变得生动鲜活、易于理解。数据充分可视化,增强了稿件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瞭望》“数”读乡村五组稿件先后采用了83幅数据图表,从最初简单的柱状图,进步到融入动漫元素的图画,以及数据动漫视频。融媒技术的运用让数据可视化呈现有了更大的空间。

  从春天里捧出的《瞭望》“数”读乡村,还将在春天继续。刊于《瞭望》2021年第14期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