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强调,要做好“人”的文章,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产业带头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
在宜阳县高村镇张元村牡丹花田里,技术员为农户讲解花田管理技术
人才聚,乡村兴。今后,我市将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做好“返、育、派”三篇文章,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三农”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01 返乡创业雁归巢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常见的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见“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如今,乡村振兴全面开启,看好农村发展前景的人越来越多。
冯亚珂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家乡位于嵩县外方山区的三合村,风景秀丽,也曾困顿落后。曾经乡亲们常说,过上好日子是“猴年马月”的事儿。
转机发生在2016年。美术科班毕业的冯亚珂在外打拼多年后,返乡开办全村第一家农家宾馆,利用自然生态、传统民居,承接高校和培训机构绘画写生业务。
此后在政策支持下,冯亚珂越干越有劲,村里的农家宾馆也骤增至数十家。如今,每年入春之后,山花烂漫、清爽宜人的“手绘小镇”,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写生大军”。
透过冯亚珂和他的“手绘小镇”,不难发现,返乡创业一人往往能带动致富一方。这些年,孟津的吕妙霞激活了草莓种植,洛宁的李应贤开拓了金珠沙梨产业,宜阳的王喜森让当地艾草种植风生水起……
今天,“走,回乡创业去!”已经成为新潮流。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重大专项,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用好用活创业担保贷款资金,为“归雁”筑巢。
02 职业农民有奔头
入夏,葡萄即将成熟。在伊滨经开区明拓生态农业园区,优质富硒葡萄挂满枝头,宛如一串串绿宝石,晶莹剔透。大棚种植、立体栽培、一年两熟、水肥一体、物联网高效管理……与园区总经理赵海聊天,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理念让人大开眼界。
过去是农民,今天还是农民,但已不能同日而语。赵海出生农家,高中毕业便外出务工,后又返乡务农。这些年,从参加县级培训,向“土专家”“田秀才”请教,到走进市级、省级和全国的课堂,潜心钻研技术和管理,赵海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
近年,我市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106个农民田间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全产业链培育,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到农村、植入农业。“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产业链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省农广校洛阳分校校长马会丽说。
今年,我市将坚持农业、人社、扶贫和教育部门“四路协同”培育机制,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加快培育一批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早日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03 引才留才聚活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当下,洛阳农林科学院正在围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实施包括选派100名农林科技人员成立“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团”在内的“五个一百”工程,推动科技下乡。
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补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短板,同样如此。目前,洛阳理工学院正积极组建“中原乡村振兴研究院”,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在新型智库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传承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对接洛阳乡村振兴战略,践行“洛阳理工、立功洛阳”的承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下一步,我市将实施各类人才派驻帮扶重大专项,建立城市教师、医生、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以人才下乡带动技术、信息、理念、管理等要素集成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精准发力,搭建平台,强化保障,让人才愿意来、愿意留,在希望田野上放飞梦想、拼搏出彩。